第三節 良井難覓——觀靖江“四眼井”有感(1 / 2)

幼時隨外婆住在杭州。牆門外的一口水井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夏日吃西瓜,是一定要打桶井水上來,把西瓜浸進去半個時辰的,涼涼的西瓜好像會變得更甜一些。冬日裏的井水有股特別的暖,軟軟滑滑的,伸一雙手進去玩許久也不會有多少寒意。當然也聽說過有關它的許多警告,知道它是不能輕易靠近更不能擅自親近的。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外婆家牆門外的這口井上,好像還裝著一個安了鎖的木頭蓋子,黑黑的幾塊木板拚接而成。所以井在我的記憶中,似乎還有點神秘兮兮。

後來常去旅遊。名勝古跡中常夾帶著井。大部分作為名勝的井又夾帶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比如江南好幾個地方都有“柳永井”,都說是通著海裏的龍王廟的,柳永與龍女相會,走的就是這個通道雲雲——這麼說著,井無非就是個進口或是出口,完全失去了它作為井的本體意義。蘇州虎丘還有個“西施井”,傳說當年作為進貢品抵達吳地的越女西施常對著此井顧影自憐,其實那隻是高高架於“劍池”之上的一座橋上的一個小窟窿,洞口與水麵的上下落差有數十米之遙,美人兒西施如何能夠伏身於上,尋覓得到她自己的倩影,真是天曉得。還有一些井,倒是很真實,如揚州平山堂的井泉,如濟南的趵突泉,嗟乎又大多幹涸掉了,遊興正濃時見到這樣的井,如同麵對著盲人的眼,滿腔升起的就隻能是惋惜和同情了。

近日遊靖江,卻得遇一良井,喜甚。

靖江市地處“江陰大橋”北端,從地理位置而言,堪稱“江北第一市”。因為通了高速公路,不過就是一個多小時工夫,我們從黃浦江外灘出發的“普桑”就抵達了靖江市中心。那口名為“四眼井”的良井,就在鬧市區人民公園的東南一側。

“四眼井”其實就是一口大井。井的形狀有點特殊,內狀像個酒壇子,據說井腰部分有三米餘的直徑。井而且還不淺,深約七米,俯身於井口,有陣陣涼意拂麵。井上方用青磚拱建了四個出口,安置得很勻稱,每眼間距都是66公分,這就是所謂“四眼”。井是明崇禎十年(1637年)建造的,資金由靖江三大寺廟之一崇聖寺的一位法號為“了凡”的和尚募化而得,算起來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一個人到塵世走一遭,能幹出這樣一件潤澤他人數百年的好事來,這個人真是沒有白活一世,甚至可以說是抵近了佛的境界了。時至今日,有三個井眼還可一望而知是原物:六角形的青石井圈上,刻著幾道深深的被汲水井繩磨出的溝痕,如同耄耆之年的老者額上盛儲著歲月的皺紋。但有一個井眼卻是1959年時新修的:一圍粗頹的花崗石,打補釘似的貼於井口,內徑外徑高度都比那三個眼口逼仄了許多,令人想起破落八旗的落魄子弟。井上建有四角方亭一座,據說也曾經過多次修繕,不過總算還保留著舊時遺貌:以螭首為脊,四角高挑,脊頭塑了鳳鳥、蝙蝠、麒麟等吉祥物,亭周有月型拱牆,是典型的明清兩代井亭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