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井有趣就有趣在它的一井四眼上:據說水井平時水量豐足,水麵大多停留在井內拱頂之上,除了汲水人可同時從四個井眼下桶取水,因而用水比較方便之外,此井並無異常之處,但是,一旦旱季水位下降,水麵跌到拱圈分割處以下,這口井就顯出了它的與眾不同了:你若以井為鏡,探身自照,四個井眼會同時映出你的身影來;你若對著井口高喊一聲,井內的回聲竟會此呼彼應地回蕩許久,如浪潮澎湃一般——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作科學分析,可知這些異象的產生,是因了桶形的井壁組合了四個對稱拱圈的特殊結構,可是,恰恰就是有了這一點在視覺和聽覺效果上的不同尋常的異趣,靖江的四眼井,早就遠近聞名,至1995年,終被列入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次年美國的一家電視台到中國來獵奇,還對它作了一番專題的報道呢。
鑿一井而設四眼,當初恐怕也未必是想驚世駭俗,留個什麼名勝給後人。四眼井處於人口密集的市中心,那位叫“了凡”的和尚募化得來的錢估計並不多,隻夠挖一口井,但是又希望最大化地恩澤眾生,於是就想出了開四個口子的高招來,免得取水人一個串一個地總要排長隊。據說,一直到早已有了自來水的今天,每逢水廠通知停水,附近的居民也還是不得不提桶攜壺地到這口井裏來取水。人頭濟濟,井就一口,暢通的秩序,不也正是依賴了四個眼的分流嗎?
為取水方便而設置的四個眼,在現實使用的過程中,被後人發掘出了很有品位的審美價值:對井成四人,實在是夠奇妙的;一呼而得四壁回應,也令人浮想聯翩。至於那深深的井繩印痕,那迥然不同於當代建築的井亭,還有在井旁不遠處巍然聳立的一座明時建立的觀音畫像碑,那就更能發人思古之幽情了。四眼井躋身於文物保護單位,無愧。
實用的目標帶來了審美的效果,三百年前募化鑿井普濟眾生的“了凡”和尚,想必是始料不及的。而已經被開掘出了審美意義的古井,至今還活水汩汩地為民所用,始終保持著它最樸實的本體價值,現時實在也已並不多見。這,正是我在這口“四眼井”前流連忘返的緣故。
去靖江,別忘了去看看這一口融合了美和實用兩方麵意義的良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