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袋鼠之邦(2 / 3)

我後來遇到了一位澳籍華僑。他本來是悉尼市華僑青年社的主席,因為年過五十,去年“退居二線”,讓另一位三十來歲年富力強的華裔醫生當負責人了。他在他那豪華的寓所接待了我,邀我到後花園的私人遊泳池旁,坐在樹陰下暢談。他說,近半個世紀來,澳大利亞因為經過民族主義運動,終於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發展很快。但是,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中國人在這裏始終未能徹底改變受歧視的地位,華僑們隻能從事一些繁重的、危險的、但收入卻不高的下等工作,諸如洗衣、幫廚、采礦、運輸、種植蔬菜等。“不過,”他馬上又說,“一九四九年後就大不一樣了。中國人站起來了,我們在這裏的華僑也揚眉吐氣了。有了靠山,腰杆子就硬得多了。特別是一九七二年澳大利亞跟中國建交之後,我們的日子就更好過了!”他說的可不是口號式的空話,因為我知道,他本人就是從七十年代之後開始致富,並且進而以華僑組織領導人的身份獲得了澳大利亞政府的尊重,成了悉尼市內小有名氣的社會活動家的。據他介紹,如今在悉尼所在的新南威爾士州,華人總數已達十萬之眾,許多人已成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醫生、教授和商界巨富。許多大學都設立了中文係、漢學係。每當華僑組織舉行活動,州政府都要委派重要官員前來慶賀呢!

與他交談後不久,我就接到了他的一個電話。他說,星期天,悉尼城北有一座華僑主辦的幼兒園要舉行揭幕典禮,州政府、市政府都有部長級官員來參加,問我去不去看看。我當然不會放棄機會。那幼兒園是華人開辦的,主要為華人孩子服務,但也兼收其他膚色的孩子。在香氣誘人的就餐室裏,在擺滿了各種精美玩具的遊戲房內,在柔軟如茵的綠草坪上,我看到了黃皮膚的、白皮膚的、黑皮膚的孩子們快樂地生活在一起。而他們的爸爸媽媽們,則嚴肅地坐在大廳內,舉行著由市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悉尼領事館共同主持的隆重的揭幕典禮。嗬,黃皮膚的孩子們,你們可知道你們是幸運的?

除了幼兒園之外,我還走訪過一些中、小學。在一所以澳洲著名女作家弗蘭克林命名的鄉鎮小學,我給五年級的學生們上了十分鍾的中文課,我教他們學會了“我是中國人”和“我是澳大利亞人”的中文念法。孩子們開朗、活潑,一點也不拘謹,而且有問必答,答錯了也不怕。我問他們:“你們知道中國嗎?”他們像唱歌兒一樣一起回答我:“Yes!”我又問:“那麼你們知道中國的首都在哪兒嗎?”他們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但是答案卻使我大為失望:“在香港!”“不,在新加坡!”“我知道,在東京!”“他們都不對,應該在西安!我爸爸去過那兒!”我起先心裏很有點不舒服:怎麼這裏的孩子們對中國的了解這麼少呀!但轉念一想,倘若有個澳洲人,跑到我們中國的某個鄉村小學去問我們的孩子:“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首都在哪兒呀?”又有幾個孩子能非常準確地回答他呢?這麼一想,我也就釋然了。看來,如何進一步增進中澳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還是需要花點力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