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英布,最後一根刺
彭越已除,對劉邦來說最後一根刺是淮南王英布。
英布這個淮南王一直做的很不安心,也很不甘心。
前文說過,英布是小人,見利忘義。他最初看重項家軍的聲勢而投靠楚國,後來又因為天下形勢改變而轉投劉邦,但其實就像隨何講的那樣,他不管投靠誰,為的都是自己,自己獨立永遠是他的夢想。
劉邦對諸侯王的態度英布一直在觀望,韓信死的時候他就已經非常害怕,等到彭越也被殺,他徹底看清了形勢,自己和劉邦之間還必有一戰,所以早早的開始做造反前的準備。
造反是遲早的,但真正挑起爭端的導火索卻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英布有個很寵愛的妃子生病了去看大夫,這個大夫和英布手下大臣中一個叫賁赫的人非常相熟,就告訴了他,賁赫想巴結英布,就送了好多東西給這個妃子,還在醫生家裏請妃子喝酒。
英布知道這件事第一反應是懷疑妃子與賁赫私通,準備去抓賁赫。賁赫一看馬屁拍錯了地方隻能逃命,為了自保將英布準備造反的事情告到了長安。
劉邦接到這個告狀一開始還不信,蕭何還一直給英布說好話,但是英布一看賁赫跑到了長安,馬上就以為自己造反的意圖劉邦全都知道了,於是就開始真的造反。
英布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早就知道劉邦現在的身體不行了,肯定不會禦駕親征。除了劉邦以外,他覺得自己打不過的也就是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都已經死了,朝中其他那些將領全不足為懼。
英布能不能打的過曹參周勃灌英酈商這幫人還真不好說,他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厲害。不過最後他的如意算盤卻全都意外的落空了,因為劉邦居然強撐著身子自己帶兵來。
英布一開始算的沒錯,劉邦重病,真的不想自己打仗了。他想讓太子劉盈去帶兵,曆練曆練這個即將接替自己位置的兒子。可是他的這一想法馬上遭到了呂後的阻止,原因很簡單,呂後有個基本的判斷,自己的兒子不可能打得過英布。這樣一個跟著項王在刀光劍影中拚殺出來的匪盜之徒,劉盈這種柔弱的皇子如何是他的對手!
而對於呂後來說,劉盈如果戰勝,不會什麼特別大的好處,而劉盈如果戰敗,且不說萬一戰死或被俘,就算是逃回來了,也會大大的影響其太子的地位,幹係到她們呂氏的安危。
劉邦最後沒有辦法,隻能罵了一句:“我就知道這小子不足以派遣,還是我自己去吧”。
雖然說劉邦平亂已經到了第七年,七年間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但絕對都沒有這一戰至關重要,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劉邦要打完他這輩子的最後一場大仗。
劉邦召集眾將問攻打的計策,有一個叫薛公的人分析英布造反有可能采取的動作,分成上中下三策。
上策:向東攻取吳國,向西吞並楚國,然後再向北吞並齊國,之後傳令給燕趙兩個國家,讓他們按兵不動,這樣的話就會造成全天下的大戰,重燃全國戰火,函穀關以東就又會陷入混亂,漢軍一時間難以全部平息叛亂。
中策:向東攻取吳國,向西吞並楚國,然後向中原進發攻占韓魏,掌握敖倉的糧食,阻塞成皋的險要,這樣的話其實就是複製了當年項王的勢力,和劉邦繼續在滎陽成皋拖下去,勝負未知。
下策:向東攻取吳國,向西達到下蔡,然後攻占長沙,這樣的話他肯定要敗亡,漢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問薛公:“你覺得英布會用哪個計策?”薛公說:“肯定是下策。”
劉邦就問:“為什麼他不會用上、中兩策,而用下策呢?”
薛公說:“英布本來是驪山刑徒出身,自己爬到高位,是典型的見利忘義的小人,隻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所以他一定會用下策。”
後來英布果然選擇了薛公所說的下策。其實我覺得英布就是項王的優點隻有一半(能打,但又不是那麼能打),而缺點和項王簡直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頭腦極其簡單。
劉邦大軍出關,已經病了很多年沒有出現的張良突然又強撐著來見劉邦,他說:“英布手下很多都是當年的楚軍,戰鬥力很強,陛下千萬不要和他們正麵硬拚,要智取。”又建議劉邦讓太子做將軍,監領關中軍隊。
從張良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此戰有多重要,連他這個已經好幾年不問政事的人都出來要勸一句劉邦。張良是怕劉邦此戰萬一敗了,太子如果在關中沒有兵權的話很容易被其他人兵變奪權,張良為大漢的天下操勞了一輩子,都病成這樣了還念念不忘,生怕出一點兒問題天下又變成亂世。
劉邦估計當時感動的都要哭了,他讓太子劉盈監領關中禁軍三萬,同時讓叔孫通和張良輔佐,這才出關。
英布大軍造反以後先滅了劉邦表兄劉賈的荊國,又開始對付劉邦弟弟劉交的楚國。楚王劉交是個讀書人,哪裏會打仗,他分別三路迎戰英布,別人勸他不要分兵,因為兵士們都怕英布,分開作戰,士兵很容易逃跑。結果劉交不聽,堅持分兵三路,果然一路被英布擊潰後,另外兩路馬上四散逃跑被英布追殺。
幸好沒過多久,劉邦的大軍趕到,與英布在蘄西相遇。
劉邦遠望英布軍隊的排布和當年項王一模一樣,非常厭惡,就質問英布:“你為什麼要造反?”英布也很直接,回答說:“想當皇帝而已。”
大怒之下的劉邦馬上和對方開始決戰,根本忘了張良給他說過什麼……
幸好,英布的部隊隻是排布像項王而已,論戰鬥力遠沒有當年項王戰無不勝的威風,沒過多久就被劉邦殺的大敗,最後隻剩下一百多人跑到了江南,英布的嶽父衡山王吳芮如今已經是碩果僅存的兩個異姓王之一,吳芮為了自保,居然去騙英布來投奔他,說打算和他一起逃到南越去,英布相信了就去找吳芮,結果被吳芮殺了獻給劉邦。
吳芮用自己女婿的命保住了諸侯王的位置。
確實吳芮的國家太弱小了,劉邦也對他沒什麼意思,做個順水人情就把吳芮這個衡山王給留了下來。
英布死後,劉邦派自己的幼子劉長去做淮南王。
不知道淮南這個地方是不是有詛咒,連續三個淮南王最後都造反了,英布是第一個,劉長是第二個,劉長的兒子劉安是第三個。
另外,因為荊王劉賈被殺,所以劉邦把荊國改為吳國,封自己哥哥劉仲的兒子劉濞做吳王,享有吳國的三郡五十三城。
劉濞這個時候才二十歲,以騎將的身份參與了這場和英布的大戰,劉邦覺得他有點兒本事才把封在吳國,可是他也怕劉濞的這點兒本事以後用到不好的地方,所以猶豫再三,但是考慮到實在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最終還是讓劉濞去做這個吳王了。
劉邦封完之後,有個看相的人對劉邦說:“劉濞這個人的長相像是要造反。”劉邦馬上後悔了,但是“君無戲言”,已經無法再反悔,他就撫著劉濞的背說:“聽說五十年後大漢的東南會有叛亂,會是你嗎?我們都是姓劉的,天下一家,一定不要造反!”劉濞當時聽的莫名其妙,馬上說:“不敢!”
可是,劉邦說的就是這麼準,五十年後劉濞真的造反了,就是著名的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