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漢文帝後三年至後七年 公元前161年至157年(1 / 2)

第九節 匈奴人的威脅

文帝部分的最後一章,著重說一下外患匈奴民族。

在文帝剛剛即位的時候,匈奴那個老不死的偉大的大單於冒頓還沒有死,不停的派右賢王在河套地區來騷擾,還又給文帝寫了封信,說自己已經平定了西域二十六國,那些小國都已經向大匈奴稱臣。

匈奴的這封帶有示威性質的信給當時的漢朝帶來了很大的震動,因為當時的漢朝根本不知道河西走廊的西麵還有一個叫西域的地方,更加不知道那裏還有那麼多的國家,至於匈奴提的樓蘭烏孫這些國名都是完全陌生的,即使匈奴是騙他們的,他們也完全沒有判別能力。

匈奴倒還真的沒有騙漢朝,在偉大的冒頓單於的帶領之下,他們真的平定了西域,準備好好的從漢朝那兒得點兒好處。匈奴畢竟是生產能力低下,很多東西需要從漢朝那兒搶或者要,這封信其實就是在逼漢朝派來和親公主,同時帶來相應的物資。

文帝這邊進行了一些和還是戰的討論,最後大家都一致認為,匈奴現在氣勢正旺,盲目開戰必定不佳,還是傳統的和親加防守的策略比較好。

文帝雖然沒有再一次派出和親公主,但給匈奴贈送了很大一堆禮品,最後總算是止住了匈奴南征的腳步。當然大匈奴沒有南征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不死的長壽冒頓終於病篤了,在掙紮了三年之後故去。

匈奴曆史上最大的民族英雄冒頓總算結束了他英雄的一生,從弑父篡位開始,他先是打敗了東麵的東胡,又打敗了西麵的大月氏,統一了北方草原。之後,他白登之圍大敗劉邦的漢軍,奠定匈奴和漢軍之間八十年的攻守關係,隨後又進一步西進,蕩平西域,構建起一個無比強大的大匈奴帝國,其戰鬥的能力直追一千五百年後的成吉思汗。

當時,論經濟實力冒頓的大匈奴還很落後,但是其武力絕對是沒有哪個國家敢惹的,最為強盛的時候匈奴帶甲四十萬,而且都是騎兵,這是漢朝遠遠不及的。

冒頓死後,他的兒子老上單於即位,老上單於也不是個善茬兒,又來向漢朝討和親公主,文帝隻能不得已再一次派出。

這次的和親有一個小插曲,卻不料這個插曲居然大大的影響了後來幾十年裏大漢和匈奴之間的戰局。

插曲的主角是一個太監,名字叫中行説。在和親的時候,漢朝派他作為公主的陪嫁一起去匈奴,而他十分的不願意去。

蠻夷之地各方麵的條件都差,任何一個漢朝人都不願意去,這很正常。

可是區區一個太監人微言輕,他表達出這樣的不滿根本不會有人理他,他還是被強行派去了匈奴。於是中行説在離開大漢之前發出了最憤恨的詛咒:“必我也,患漢者矣。”從此他和大漢朝的仇就算是結下了,立誌要找大漢的麻煩。

不要看中行説隻是一個太監,其實他本人非常有才學,對漢朝和匈奴之間的局勢把握的非常好,他到了匈奴之後努力表現,很快就得到大單於的信任,成為了接下來幾十年裏連續三代大單於的最大智囊。

匈奴騎兵的戰鬥力非常強,軍事指揮還是比較落後的,應對國家之間的政治對抗更是落後,遠遠落後於經曆過春秋戰國和楚漢之爭鍛煉後經驗豐富的中原地區。

中行説的的出現對於匈奴來說,非常關鍵,他讓匈奴的決策層的文化和計謀水平上了大大的一個台階。

文帝給匈奴大單於下了一個一尺一寸長的木牘,上麵寫著:“皇帝敬問匈奴大單於無恙”,而老上單於在回信的時候專門準備了一個一尺二寸長的木牘,上麵寫:“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於,敬問漢皇帝無恙”,並且相應的東西也都要大一號,處處壓漢朝一頭。

這種事情在中行説去匈奴之前是根本不會發生。

漢朝的使者諷刺匈奴兒子娶後母的習俗,中行説就反唇相譏說漢朝雖然表麵上很講禮法,但是其實卻最容易出現骨肉相殘的事情,為了爭奪皇位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從曆史記載的一些中行説的言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太監確實很有才,可是這樣一個人如果留在漢朝,受於很多限製他是真的沒有發揮的地方。無法發揮才能的他,投降了匈奴後雖然背負了賣國之名,但卻是更大的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失參半。

有了中行説這個開頭,後來有不少漢朝人都去匈奴謀求了自己的天地,而且也有不少取得了相當成就的,比如衛律,比如李廣的孫子李陵等,他們都是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漢朝生存下去,而選擇了在匈奴發展。

我常常想,這些投靠匈奴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們呢?漢奸?賣國賊?還是隻是一些尋求自己施展本領空間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