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後文景之治,盛世可期
雖然景帝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可對於漢武帝劉徹來說,前路並不順暢,奶奶竇太後率領的竇家勢力,母親王太後和舅舅田蚡率領的母家勢力,甚至還有淮南王劉安暗中囤積的勢力,可以說還是非常複雜的。
年輕的劉徹需要老臣來幫他穩固江山。
景帝本身和竇家的其他人一樣,信奉的是黃老學說,也是延續的呂後和文帝時代的“黃老治國”之路。但其實在景帝後期,漢朝的財富已經積累的很多了,劉邦時代同樣顏色的四匹馬都找不到的情況已經變成了現在你要是騎母馬就會被人看不起的地步。
國庫漸漸充實,人民慢慢富裕,腐敗也開始滋生,如果再這樣無為而治下去,隻會讓腐敗越來越厲害,讓無為的政府變成無能。
積累的社會財富需要被消費,富起來的大漢朝需要改革,需要進取,需要大有作為一番。
漢朝的下一代需要的是大有為的君主。
英明的景帝在給兩個太子挑老師的時候,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儒家出身的人,無論是竇嬰之於劉榮,還是衛綰之於劉徹。
景帝駕崩後,新一代的君主必定要啟用一批儒家之士,這樣會引起一大批朝廷固有的黃老學說崇拜者的反抗,而這些人有信奉黃老的竇太後撐腰。竇太後雖然不會直接把劉徹怎麼著,但肯定會被這些人利用來反對劉徹的政策,從而間接威脅到劉徹的皇位。
這是劉徹的第一批敵人。這批敵人數量太多,甚至真正的核心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種延續了五十多年的文化,所以景帝不可能幫劉徹掃平,隻有靠他自己以後慢慢來。
劉徹的母親王太後不是好人,這一點雖然她一直在景帝和竇太後麵前隱藏,裝作非常低調不願意幹預政事,但其實從和栗妃爭鬥的時候開始景帝就看出來了,竇太後也看出來了。
有了呂後的前車之鑒,漢代皇帝最怕的就是“子弱母壯”,景帝怎麼可能對她掉以輕心。
景帝知道自己死後,竇太後死後,王太後和背後的那群姓王姓田的人,比如田蚡,肯定會有很高的參政訴求,王太後肯定會一定程度以母親的名義指揮劉徹。如果王太後的勢力過大了,有可能會威脅到劉氏的江山。
誰能保證王太後像竇太後一樣隻要權但卻忠心對劉氏呢?萬一她其實就是下一個呂後呢?
這是劉徹的第二批敵人。這批敵人和劉徹的關係太親,如果鏟除了他們一是對劉徹太殘忍,而是這批人畢竟也算是劉徹的羽翼,需要給劉徹留著對付其他敵人,所以景帝也不能除。
劉徹的第三批敵人是諸侯國。“七國之亂”後,天下大的諸侯國被拆分殆盡,梁王劉武死後,景帝又趁機把梁國也一分為五,此時天下已經沒大的諸侯國了,諸侯的威脅相對來說比較小。可是武帝要麵對的畢竟是諸侯國拆分後的第一代,親屬關係還比較近,還是有一些隱患,尤其是這其中還有淮南王劉安這樣的“名人”。
劉安是劉邦小兒子劉長的長子,當初看著劉長被文帝問罪拉到大街上去遊行最後絕食而死,心裏一直有怨恨。“七國之亂”的時候劉安本來也想湊個熱鬧,最後被手下的官員使詐給製止。
如今又過了十五年,劉安氣候已經慢慢形成,淮南國的官員已經管不住他了,他開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派自己的女兒劉陵在長安色誘大臣獲取情報(傳說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間諜),自己又找人著書立說收取名望,著名的道家著作《淮南子》就是他組織人編纂的。
這是武帝的第三批敵人,這些人景帝也沒有來得及處理。
在中行說的指導下,匈奴的軍臣單於在景帝後期開始就慢慢加大了對漢朝的騷擾力度,似乎和親這個老辦法已經不太管用了,就算有李廣程不識這些名將在邊郡防守,邊關也一直不太平。匈奴和漢朝之間的遊戲似乎已經到高潮,大規模的對抗一觸即發,這是一場匈奴的第三代領導人(軍臣產於和伊稚斜單於)和大漢的第四代領導人(漢武帝)之間的對決。
這是武帝的第四批敵人,也是最大的,最難的,景帝沒有能力處理的。
麵對這些敵人,景帝沒有給武帝準備太多的幫手,如果真要算也就是竇嬰和衛綰兩個人。
竇嬰前麵提過很多次了,整個景帝朝都少不了他的身影,雖然後期他一直沒有任過很重要的官,但景帝對他的信任卻絲毫未減,和衛綰比他最大的優勢是他是外戚,是竇太後的侄子,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皇帝是一家人。
竇嬰這個人很複雜,他的文采和武略都不錯,也有一些政治頭腦,再加上外戚的身份,理論上來說應該大紅大紫才對,可最終他的一生卻落得三起三落,死得很淒慘,不得不說是他的性格極大的製約了其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