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看起來很有精神,他說再過兩周,醫生就讓他出院,回九龍門打吊瓶,但他考慮到不能讓九龍門的弟兄們看見他生病,於是,他要求完全恢複不用再掛吊瓶之後再回去。
我陪在三叔床前,跟他還沒聊幾句,三叔就拐了話題,他遞給我一張照片,是泛黃的老照片,我接過一看,照片上有三個人,兩男一女,其中一個是我三叔年輕時的模樣,另外兩個是年輕男子跟女子,都是二十來歲。
三叔:“去找這個男的,他可以幫你。”
我:“他是誰?”
……
我坐上了去往湖南的飛機。
三叔要我找的這個人叫向酒六,湘西沅陵人,在家裏排老六,道行比我三叔還要高深,且師承同根,都是源自茅山分支,隻是後來,我們楊家改行搞起了盜墓,他們向家做起了趕屍營生,後來,新中國成立後,趕屍行業衰微,他們向家從此也就銷聲匿跡了。向酒六早年投奔我三叔,跟著我三叔一起混江湖,一起走南闖北,成了生死兄弟,後來賺了筆錢,小富即足的向酒六跟三叔分道揚鑣,自己回了老家湘西沅陵種地去了,這一去就是三十年。
三叔寫了一封信讓我帶給那向老伯,目的是讓他教我一些降魔驅鬼的道術。
趕屍又叫移靈,在古代,趕屍的人叫趕屍匠,他們負責把死人的屍體移送回鄉,也就是領著僵屍返鄉。起源於清初湘西古辰州沅陵、瀘溪、辰溪、漵浦四縣。清朝就廣為流傳湘西“趕屍人”的傳聞,即趕屍人利用“秘術”,將客死異鄉的人的屍體帶回家鄉,讓他們入土為安。
我坐在飛機上,望著窗外的雲層,愣愣的發呆。現在的向酒六已經跟我三叔差不多年齡,單憑這張老照片,不知道我能不能找到他。
幾個小時之後,我到達了湖南懷化市,接著馬不停蹄地坐車趕往沅陵縣。又是幾個小時的車程到達了沅陵縣,天色已晚,我找了家賓館住下了。
第二天,我按照三叔給我的地址,打的去往了距沅陵縣城不遠的沅陵鎮馬路溪村,向酒六的老家。
路上,司機跟我聊起了馬路溪村,他說那裏是個人煙稀少的古村寨,村裏有好多古樹和幾百棟土家古房屋,村裏種了好多樹,有的屬於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類樹種,有杜種、黃檀還有連片的古鬆樹,還有一棵號稱“湖南樹王”的苦蓮子樹。當地民風淳樸,村民視樹如神,以樹為榮,護樹成風,樹木繁茂象征家族興旺,所有村寨民居依樹而建,有樹就有村,有村必有樹。
我查了下百度,據沅陵縣縣誌記載,此地曆史上是沅陵(辰州府)至永定(張家界)的古驛站,達官顯貴經常騎馬路過,故名馬路溪。
出租車穿進了一條名為北鬥坡的隧道,隧道不長,也就五百米左右,出了隧道,左邊是幾座山峰,山峰腳下是一片縱橫交錯的田野和青瓦木牆的房屋。
車子拐了下去,在一條狹窄的直通村落的土路旁停下了,司機指了指遠處的村落說:“就在這兒了,馬路溪村。”
下了車,我沿著這條小路往村落走去。
我上網查了一下相關信息:
馬路溪村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馬路鎮,是中國十大傳統文化村落之一,由青雲村和馬路溪村合並而成,全村人口2200多人。其中,傳統村落裏有居民70多戶,200多人,除少量幾戶外姓,大多姓鄧。據族譜記載,鄧氏族人自清代中後期遷到馬路溪村“湖田灣”一帶河灘地墾荒並依靠這片良田生存、繁衍至今。
村莊周圍群山逶迤、跌宕起伏,田野縱橫交錯,參雜著寧靜的小橋流水和鄉村小道。走在山村中,不時還會傳來一聲聲狗叫。這真可謂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
這裏的山,蒼翠重疊,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濤,洶湧澎湃,雄偉壯麗。這裏的水,白亮瀲灩,就如女子的眼睛,一汪一汪的透亮溫馨。
這裏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玻璃鐵門。這裏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環繞,民居集中分布於溪水兩岸地勢開闊的沿河、山腳地帶。房屋均為木結構雙層小青瓦屋,麵闊三間或五間不等,兩側有偏房及雜屋。木屋皆以圓木為柱,以板為牆。多依山勢而建,集中連片區房屋整體朝向為座北朝南,房屋之間有小路相連。給人一種古樸、原始、寧靜、祥和之美。
在城裏高樓大廈住久的人,在單元樓裏憋著氣的人,不妨來這兒,在木屋住上一兩晚上,定會使你有一種回歸大自然、回溯到古代的感覺。
我正走著,看見在一戶人家門口,一個穿著樸素的半百老頭坐在一棵大樹下,一塊青石上遠遠地望著田野出神。
我走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