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第一能量書——走出憂鬱的童年(3 / 3)

他後來回憶說:

“我之所以能夠現在堅強,是擺脫了當初的憂鬱啊!我還記得,有一個叫比爾的男孩,我們之間發生了矛盾,他恐嚇要割掉我的耳朵,我當時信以為真,現在想想,真是太傻了。”

關於那段往事,卡耐基在後來的演講中這樣延伸:

“要想別人對你友善,和別人友好相處,就不能觸動他心靈的傷疤……”

這是卡耐基的一股能量,在麵對青春期時的一種對策。不過,青春期的卡耐基也有另一種憂鬱。

他希望和女孩子交往,但顯得局促不安,他擔心將來在結婚典禮時該怎麼辦。

就那時的憂鬱,卡耐基後來在書中說:

我幻想我們在某個鄉村教堂舉行婚禮,接著搭乘車頂綴有飾品的四輪馬車回到農場……

我不能想象我在回到農場的途中會說些什麼,我又如何才能讓我們的對話繼續下去……

這種假象讓卡耐基覺得不會有女孩樂意嫁給他,他因此失去魅力而煩惱。

直到1948年,卡耐基還向人們這樣說:

“當我微微舉帽向她們打招呼時,我還擔心女孩子們將對我愚蠢的動作與不敢恭維的外表而嘲弄我。”

就在瓦倫斯堡州立師範學院時,他又一次憂鬱。

每天早上,他都要騎馬進城上學,回到家裏的農場後要處理一大堆的雜務,例如:修剪樹木、擠牛奶、收拾殘湯剩飯喂豬……

隻能在幹完一切雜務後,他才可以點上煤油燈,在昏暗的燈光下開始讀書。

由於父親想探索致富的門路,決定養一種叫作杜洛克澤克的豬。時值春寒,為了防止這些豬仔不被凍死,除了把它們裝在一個用麻布遮著的籃子裏,再把籃子放在廚房火爐的旁邊,卡耐基又增添了照顧這些小豬的活。

在1936年的一部自述中,卡耐基提到了這件往事:

晚上在我睡覺前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把放著小豬的籃子從廚房後麵的火爐旁邊搬進豬圈裏,讓那群小豬吃完奶,再把它們全部地放進籃子裏,接著把籃子重新搬放到火爐後邊去。最後,我上床睡覺,把鬧鍾的時間定在次日淩晨的兩三點鍾。隻要鬧鍾一響,不管有多麼大的困倦,我都要揉揉惺忪的睡眼,在凜冽的寒風中穿好衣服起床,重新把小豬送到豬圈吃奶後抱回來。接著我再把鬧鍾定在早上六點,那是我起來念拉丁文的時間。

有一次,我本想節約時間,就在淩晨三點,不穿衣褲地去給小豬喂奶,最後差點凍個半死,並由此患了傷寒,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周。那時我真的覺得死亡的大門正朝著我打開,以至於讓我看到了地獄門口的大字……

就算卡耐基的家離瓦倫斯堡市不遠,由於貧窮,和城裏的同學相比有著天壤之別,他有點自慚形穢。家裏的負擔,永遠穿著破舊的衣服,在學校裏受人冷眼,總有一種不愉快。

還在一次上數學課時,卡耐基被老師叫到黑板前回答問題。

當卡耐基走到講台後,教室裏立即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大笑聲,老師接連做了幾個安靜的手勢都沒有起到效果。

卡耐基知道是嘲笑他的貧窮與落後,尷尬地站在講台上,深深地埋著頭,好像是上了一次審判台。

他回到家裏後,對母親說:“我不想去上學了!”

“為什麼,孩子!”

卡耐基滿心委屈地說:“同學笑話我穿的是破衣服,我沒有心思聽課與思考。”

母親看了卡耐基幾分鍾後,說:“你為何不想方設法讓他們因為佩服而尊敬你呢?好了,不要傷心,今年秋天,我們一定會給你買套新衣服。”

或許是這些話啟發了卡耐基,最後他沒有因為那一次的事而退學。

看來卡耐基還是頂住了精神上的打擊。

由於家境的窮困,母親渴望他將來做一名傳教士或是一名教員,讓他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夠出人頭地。

1904年,卡耐基高中畢業,進入到密蘇裏州華倫斯堡州立的師範學院讀書。他那時很刻苦,得到了全額獎學金。

這讓他覺得有力量,一股內在的潛能激發著他。他想尋求受人關注的方便之路,渴望擁有影響與名望。由於當時,棒球運動員、辯論與演講取勝的人大受歡迎,他知道自己沒有運動員的才能,就決定在演講比賽中取勝。雖然每次都失敗了,但卡耐基還是愈敗愈勇。

他並沒有因此永遠地失望與灰心喪氣,他還是站立了起來,要不不會有後來的演講大師。

卡耐基的童年就是這樣,看起來很憂鬱。但他卻從中成長了過來,最終取得了很多人都不可能達到的成就。這其中的力量不可或缺,要不是時刻去麵對,就有可能活在悲觀之中了。

好在卡耐基也感到了樂觀,從憂鬱中看到了成長的過程,他才能擺脫憂鬱,一步步地走來,從貧窮中走向卓越、走向輝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