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說,在商業往來之中,人們希望得到的功成名就並不是關鍵的,這也不是照亮人內心世界的唯一來源,其中關鍵的在於活得瀟灑、自我實現。在麵對這些想要有成就的人時,卡耐基進一步解釋著,要表現得比別人有所出色,要敢於改變自己去嚐試新鮮的事物,這樣才能比別人更能幹、更為突出。如若有害怕的心態,就會前進的道路越走越窄,就難以獲得成功。世界上比我們有能力的大有人在,卡耐基常常會對學員們說,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會想起他一身臭汗在足球隊裏跑嗎?聽過帕瓦羅蒂歌聲的人,還會想起他修煉美聲唱腔嗎?讀過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人,還能寫出更優秀的作品嗎?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總擔心超脫不了某些優秀的人物?卡耐基借用了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一句話“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該由於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一切的狗都應當叫,就使它們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叫好了”,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聲音,隻要很好地發揮自己潛在的創造力,就會與眾不同。而這與眾不同要把美好與發展定為目標,要很少去在乎別人的評價,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道路。在商業之中,與眾不同才會受人關注。
卡耐基說,求知欲與求新欲是很為關鍵的,也是一些人成功的所在。在美國作家阿龍所著的《寬容》一書裏有這一句話:“在無知的山穀裏,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他用生動的筆法展示了人們擁有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時候,就會產生思維的惰性與慣性。一方麵人們會樂於滿足,另一方麵人們會不思進取,結果就形成了一種封閉的通病。這樣就難免把自己蜷縮在龜殼裏,就不會有突破。
想想也是,商業上必須要求創新,才能比別人捷足先登。還記得多年前,我國人隻為了填飽肚子提出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口號,的確是用了少量的土地養活了大量的人,但要是滿足這些,就會跟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了,好在我們現在不隻是追求吃飽飯,各個行業都蓬勃地發展,這些發展就不是當初的裹足不前了,而是在改革開放後,借鑒各方麵的經驗,從而為己所用、並發揮自己的創新,才會日新月異的。當然,卡耐基先生不知道這些,但卡耐基卻有同樣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卡耐基認為,跨出這一步,會主宰自己的命運,不然原地踏步,隻會看不到一些新的驚奇。隻是“跨出這一步”,並不是要求跳槽、辭職、改行,而是讓我們要有一定的求變創新能力,要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如果在大狗叫時,小狗保持沉默的話,那麼這就不是求變創新了,即使聲音叫的小,如果能叫出來,就會逐漸地規勸自己,最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叫聲。
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聲音,這在商戰之中是必須的。想想商場競爭激烈,如果沒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勢必會被淘汰。卡耐基認為,想要創新就要消除掉害怕失敗的心理,要不把結果看得很為重要,要想著努力了有回報不努力就不會有回報的道理,而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隻要我們努力了就不去後悔,這樣,有這樣的一種心態,才會生活充實有價值。
卡耐基便提到了他的一個老朋友卡羅琳·赫巴德女士,卡羅琳·赫巴德已將近六十歲了,她是一位樸實端莊的美國女人。在言談時會舉止大方,並且會帶著微笑。她是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已經有了四個孩子,另外她會到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搶險救災、拯救生命的活動。她創建了“美國救災行動隊”1988年12月,亞美尼亞發生了大地震,公寓大樓、工廠、住宅、學校等頓時被夷為平地,當時死亡人數超過了五萬。當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卡羅琳·赫巴德就登上飛機飛到了亞美尼亞。她與救援隊在零度以下的嚴寒裏,尋找有生命希望的人。有一次,他們在三座坍塌的樓房裏沒有發現什麼,正準備離開,忽然聽到一個小女孩的聲音。他們趕緊找到那一個埋在深處的小女孩,小女孩的兄弟姐妹都被砸死了,隻有她在五天後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卡羅琳·赫巴德參與的營救活動不計其數。她曾到過地震後的薩爾瓦多與菲律賓,去過巴拿馬的密林裏搜尋生存者,在紐約與田納西找尋因橋梁折斷而受難的人,到遭受過颶風襲擊後的南卡羅來納州,去過飛機、火車失事現場與火災水災現場,搜找救援過丟失的孩子、失蹤的獵人與溺水者……她對卡耐基說:這20多年的收貨與體驗是,我沒有過著平常的生活,我從一次次的拯救活動中嚐到了生活的新意。
卡耐基便大為讚同這位有愛心的朋友,人能活得有新意是一種滿足也是一種自豪。就不能隻是強調舍己為人的精神,有必要多品味生活,活出新鮮。我們也要不在乎成績的高低,失敗乃兵家常事,隻要自己自信自愛,這一輩子也會活得富有情趣了。這樣,便要敢於去發現“新的大陸”,要有著求變創新的能力,才能像哥倫布一樣,用最大的力量發展更多更新的事物。
卡耐基認為,在商場上,經營者要努力實現自我,並走出自己的道路。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自己的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由於人們的奮鬥方法、途徑與程度不同,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幸福。如果付出更多的勞動,就能帶來深遠的幸福,如果隻是追求安逸,隻是締造了小的幸福。卡耐基便在此十分讚賞他崇拜的德國文學家歌德,歌德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努力工作,就仿佛一塊石頭上山,石頭滾下來接著又推上去。歌德以畢生的辛勞,創造了宏偉的事業,獲得了自身存在的充實與幸福。
與歌德同行業的文學家屠格涅夫說:“你要想成為幸福的人,必須要學會吃苦;而享受幸福,就應該先創造幸福。”隻有腳踏實地地創造,才會在辛勞之中獲得甘甜。就像是蜜蜂,隻有飛了萬裏路程,才能采回到更甘甜的蜜。這裏創新很重要,創新與辛勤地付出是聯係在一起的。愛迪生要不是艱苦勞作,就不會發明了電燈泡,人們就會被困擾在黑暗裏;諾貝爾要不是冒著生命危險,成功地研製了炸藥,人們就不會享受到安全所帶來的便利。所有科學家都是腳踏實地的付出,才能給人們帶來有價值的“商品”。
這些“商品”會讓人們過著幸福與愉悅的生活,可見創新的必要性。而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停地發展的,沒有絕對的靜止,這是唯物學家所認同的。人們要想活得幸福,就應該有創造精神。創造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福音,會給人類注入新鮮的活力,因為這種不同讓人生更具有價值。
提到創新,有的人認為隻有極少數的人才能辦到,實際上創新有大有小,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現今社會,創新已不再是科學家、發明家的權利,它已經深入到普通人的方方麵麵。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創造性的活動,這樣就會新的目的不停地生產,創造出財富與價值。
說了這麼多,還沒有指出創新是怎麼一回事,所謂創新是指首創前所沒有的事物,“創者,始造之也。”創造過程的根本是建立某種新事物,而不是原來某種事物的再現。也就是,創造性就是非重複性,創造意味著發覺、發明、革新,它標誌著突破與前進。創造性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最高表示,是人的根本的體現。人的意識不但反映客觀世界,並且創造客觀世界。在世上的所有生物中,隻有人的活動是積極的、創新性的活動,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一種創新著曆史的主體。在世界上,除了人以外的其他生物,都必定按照自然界給定的範圍規劃生活,隻有人能夠突破這種範圍。人作為自然界的主人,為了不斷滿足自身的需求,不僅按照萬物直接的自然效果來加以利用自然,而且常常改變它的天賦形式,創造出各種新的事物。人的這種能動的創新性,是一種偉大的正能量。自人類產生以來,作為人活動對象的自然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自然世界早已不再是亙古不變的洪荒世界,而是以人作為主體的世代創新的結果——“人化”的世界,它到處打下了人類意誌的烙印。這充分體現了人類創造力的重大威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創新的王國裏,人類作為主體是真正的國王。就像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是人類創造了價值,是人類的欲望授予了價值。在這個王國裏人類是國王,假設人類向自然界卑躬屈膝,人類就降低了自己國王的身份。應該由人類來決定高尚的生活,而不是讓自然來決定”。人作為主體不但創造了一個人化的自然與人類社會,並且創造了主體自身,創造了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