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林紓四更起早(1 / 1)

林紓,福建省閩縣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早先隨鹽官辦鹽務,當時家庭生活還比較寬裕。但到林紓5歲的時候,他父親租了兩條舊船運鹽,打算靠販鹽發財。不幸的是船觸礁沉沒了,血本無歸不算,還得將家裏的財產拿出去賠償。因此,林紓家陷入困境,吃飯都成了困難。林紓的父親遠去台灣,另謀生計,想著重整家業,使家人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

林紓的外婆十分疼愛他,不忍看外孫為饑餓而泣哭,就讓林紓到她家吃飯。其實,外婆家也不富裕,新鮮的荔枝下來,外婆沒錢買,她就用自己身上的褂子給外孫換荔枝。看著林紓香甜地吃著荔枝,外婆對他說:“孺子即獲嚐荔,當知他人啖荔,其甘亦止是,無足羨也。孺子不患無美食,而患無大誌。”外婆告訴林紓的是這樣的道理,別人吃著甘甜的食物,並沒什麼值得羨慕的。為人就怕沒有遠大的誌向。

林紓從8歲開始讀書,他牢記外祖母的教誨,勤奮學習。家裏沒錢專門給他買書,他就把母親給的零錢積攢起來,到城裏買了一部殘破的《漢書》,不幾天又買了一部《小倉山房尺牘》,認真地閱讀。在叔父的書箱裏翻出《毛詩》、《尚書》、《左傳》、《史記》,林紓更是像得了寶貝,愛不釋手,日夜誦讀。舅舅見他好學,特地送他一部《康熙字典》。他小小年紀,就發了毒誓,在牆壁上畫了一口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可見他對讀書認識深刻。 “入棺”與“死亡”雖然同義,林紓知道避諱,很有讀書人的架勢,寫得也還算文雅。

林紓11歲的時候,私塾老師告訴他,歐陽修的古文,杜甫的詩歌,都應該稔熟,以增長見識,開闊胸襟。聽了老師的告誡,林紓讀書越發入迷。他發現許多古籍存在訛傳或錯誤,就動筆校閱。林紓結識了藏書豐富的李宗言弟兄兩個之後,把他家的三四萬卷藏書讀了個遍。

林紓博覽群書,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又磨出了一手好文筆,為他從事外國翻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97年,林紓的朋友王壽昌從法國留學回來,請他翻譯法國作家小仲馬的長篇《茶花女遺事》。林紓並不懂外文,但由王壽昌口授,他用淺顯古雅的文言文筆錄,較好地完成了翻譯工作。林紓翻譯的《茶花女》,筆觸淒婉纏綿,很具感染力,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很快就風行海內。著名翻譯家嚴複這樣評價林紓翻譯的《茶花女》:“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魂。”

後來,受嚴複、梁啟超等人推動社會改良的思想影響,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林紓,麵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現實,他用六十六天翻譯了《黑奴籲天錄》(原名《湯姆叔叔的小屋》),以此喚醒國人。

從此,林紓翻譯外國一發不可收,每年都有作品問世,有時一年竟出版了十六部。他的翻譯作品,不僅文筆典雅優美,而且速度極快。經過數十年的辛勤勞動,林紓先後翻譯了英、美、法、比利時、俄羅斯、西班牙、挪威、瑞士、希臘和日本等十幾個國家的幾十位作家的作品,共計183種。

林紓是我國翻譯的奠基人。他的翻譯作品不僅在清末民初的中國文壇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五四時期新文學的孕育和萌芽,也起了重要作用。魯迅、郭沫若、茅盾等早年都愛讀林紓的翻譯,接受了其翻譯作品的影響。

晚年的林紓回顧自己的學習經驗時這樣說:“力學是苦事,然如四更起早,犯黑而前,漸漸向明。好遊是樂事,然如傍晚出戶,趁涼而行,漸漸向黑。”意思是:讀書苦學,如同四更早起的行者,雖然前麵是黑暗,但走向的是光明。遊蕩玩樂自然是樂事,但卻如同傍晚出門,初始歲涼爽,前路卻漸漸黑透了。

簡評:

林琴南少年貧而好學,中年勤奮譯書,晚年仍一如其舊,是勤奮進取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