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 / 1)

十八歲生日之前,我在記事本上寫著:拍一套寫真;錄一張碟;考導遊資格證;每天吃一個蘋果、做麵膜;學化妝;考色彩搭配師資格證;學雅思;學日語。

十九歲之前,上述八件事,我沒有完成其中任何一件,但是碼完了這本算不得書的書,以紀念自己的十八歲,也算是件頗有意義的事。

我沒有強大的團隊,也沒有一擲千金打造我的富一代爹媽。當然,最重要的是我也沒有讓人捧腹或是潸然的飛揚文采。這本書裏沒有生死相許的高富帥與白富美的愛情,也沒有父母離異靜默成長的曆程,小姐妹小哥們兒的小矛盾也很少。

那它是什麼?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一直是以一種自言自語的狀態碼完的,沒有劇情,全是情緒——十八歲的情緒。我決定將它寫成書,因為我的故事平凡一如你的故事,相信你會有一絲的感同身受。

第一部分是一些我和我身邊的故事。憤怒過的、感動過的、開心過的,所有我能記著的,或許我忘了你卻記憶猶新的,當然也有為了“藝術效果”虛虛實實處理過的……不要去分辨。回憶就是這樣,因為模糊,所以美麗。

第二部分是高中時期的部分作文,有練筆、有考場作文,也有參賽作文,大部分都找不到了,隻剩這些。盡管此時此刻的我再讀這些文字,覺得很空洞、很矯情並且很傻×,但是它們曾經被貼在各個班級教室的牆上做範文。有沒有人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們見證了我成長中最真實的一段時光。所以,它們也光榮地躋身於這本書。

第三部分,是我的那些碎碎念。在QQ空間上、微博上,關於生活,關於情緒,關於社會,關於無厘頭和抱怨。曾經那些靈光乍現的念頭被不經意記錄,成為了一種見證。

還有一些十八歲的照片,其中有著未來再也難以重返的不一樣的年輕的我。

這本書,我給它取名《逆光》。這是我鬥爭的結果——沒有一個人同意我取這個略略逆天的名字,從編輯到老媽,他們說這個名字太模糊、太內涵。可我還是堅持我的選擇。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載,“逆光”——動攝影時利用光線的一種。光線從被攝物體的背後(即對著攝影機鏡頭)而來,運用逆光對勾畫物體輪廓和表現透明的或毛茸茸的物體,效果較好。

我想表達的是,在某一段特定的時光裏,你會覺得自己處在連光都不願意照射的角落裏,其實,光就在你身後,在別人目光定格在你身上的瞬間,你處在巨大的光暈裏,溫暖、美好。我希望你從“逆光”裏讀到關於年輕的偏執,也讀到你自己。

感謝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家高級攝影技師李明叔叔在鏡頭前給了我以光影撰寫光陰的靈感。

感謝班主任原貽芳老師的建議和支持,以及這一路走來給我的關懷和感動。

感謝資深編輯李慧平阿姨的指導和悉心編排。她對於文字的熱衷讓我看到了與年輕契合的靈慧與熾熱。她的執著和鼓勵給了我在一次次放棄之後再次拾起書稿的勇氣。

十八歲,這本書,是我也是你。遺憾與否都已無力更改。所以,寫完、讀完、回憶完,抬起頭,繼續向前走。

迎著光。

任苒語

2013年6月11日

§§第一章 光影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