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練筆作文(1 / 3)

你說生活像沙漠,因為你心上沒有綠洲。先做一個綠色的夢,才會有一個金色的秋。

——電影《逆光》

一個人的國家——記高一軍訓

一個人最痛苦的事情是被自己的國家拋棄,這就像一個孩子失去了父母和家園。但是,即使一個國家再小,即使它失去婦女和孩子,失去希望,即使隻剩下一個人,隻要內心有堅持,它就不會在世界的版圖上消失。

——題記

舊夢重溫赴紅樓

收拾行囊,再度起航。

從小學畢業起,我便同所有學生一樣向往著這所中學,向往著現代與古樸相結合的紅樓,向往著一身活力四射的紅校服。在三年的紅樓初中生活後,我同樣渴望留下來,渴望繼續我的紅樓夢。幸運的是,在夢碎和夢圓之間,我和命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後者,選擇同許多人一起,共赴一場“紅樓夢”。

終於,8月30日,穿上了從未穿過的迷彩服,從容而忐忑地踏入了這個幻想過多次的大門,同一群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新同學並肩站在一起。

相識便知苦滋味

匆匆整理好宿舍,便以百米的速度衝下樓,站好隊。現在回想起六天的軍營生活,由心底感慨——苦啊!

當聽到六點整起床時,我便驚呆了。六點!我不得不承認,除了三歲那年趕火車回奶奶家過年,我從未六點半前起過床。緊接著,麵對著人來人往的校園,在陽光直射下,半小時軍姿、半小時蹲姿,連續不停地稍息立正、敬禮轉體,不間斷地齊步、正步走,幾乎讓我們把暑假裏沒有走的路全部走完,沒有流的汗全部流完。還記得第一次進入食堂裏先端起的湯碗,裏麵米少水多的稀飯已經讓我們滿意萬分;也記得第一天軍訓結束時回到宿舍的手忙腳亂和躺在床上從未體驗過的疲憊不堪,日複一日,似乎周圍的空氣都存在巨大的壓力,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似乎每一次呼吸也要耗損大量的體力。於是,我們便開始數飛機,開始卡著表計算教官喊休息的頻率,開始看著太陽從操場的一麵轉到另一麵,看著月亮從第一棵楊樹的正上方轉到第十二棵楊樹的樹梢,也開始偷懶,開始小心翼翼地聊天、抱怨。苦將我們拉近,也將我們緊緊黏在一起。

終於,從未離開過父母的我們開始害怕,開始想家。有人給父母打電話泣不成聲,有人在聽到“親愛的戰友你不要想家”時掉下眼淚,有人在不經意中提到媽媽做的飯而開始抽泣,也有過那一刻,想要放棄。終於,也因此,剛剛相識的我們,學會寬容、忍讓、尊重和珍惜。

情誼雖淺天地鑒

900人的操場上,不難遇到初中時的同學,見了麵打聲招呼,總會不由自主地加一句“你在哪個班”,“哦,我們班還有……”,“我們老師……”我們?你們?這樣陌生的話從這樣熟悉的人口中說出,心裏不免一陣難受。然而當我們聽到新同學們在為一個口號絞盡腦汁時,當站在隊列裏聽到耳畔爆發出全年級最響亮的歌聲時,當身邊的同學們開玩笑時牽起我的手說“我們是一國的”時,當我們邁著練了幾天的正步走過主席台聽到表揚時,忽然間,就釋懷了。過去的已經成為曆史,不可挽回,未來我們無法預知,隻有身邊的這些人,這些或許我還叫不上名字,或許我還不認識的同學,他們才是要和我一起度過三年高中生活的人,他們才是以後要和我同甘苦共患難的人。於是,當聽著班級班號由陌生到熟悉,當我走進真正屬於我的教室,當我聽著老師在講台上說“我們班沒有一個逃兵”的時候,我笑了,也使勁鼓起了掌,這掌聲告訴我們自己,我們可以很堅強,也告訴他人,我們班有多了不起,有多團結。

回首秋風已蕭瑟

六天的軍營生活告一段落,馬上開始的是一段新的征程,也是六天的一個繼續。未來等待我們的還有很多很多,還有許多困難要我們一起麵對。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國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唯一。我們是一個國家,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夢想,有一樣的堅持。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這個班級不會在這所中學的曆史上消失,不論十三年後,三十年後。因為,這個班級是63個人的國家,也是一個人的國家。

老師批語:無

同學評語:無

自我評價:無

做文

終於,還是得提起筆,練筆也好,作業也罷,總是要麵對,總是要動筆。

腦袋裏空空焉。假如麵前擺著的是一張命題作文試卷,或者我有自信將它天花亂墜地寫滿,然而,此刻我麵對的是畫滿橫線的練筆本,我要記錄的是心情,是開心或不開心。

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素材,隨手翻開上學期的練筆本,一篇一篇地看,幾乎所有的篇幅都是在堆砌無聊的措辭,大段大段華麗的語言隻是為了湊字數、補作業而信手拈來的工具,而滿本上麵真真正正地寫著的,隻有“無語”二字。

沒錯,無語。

高中的我,沒有時間停留在初中什麼“窗外的樹”“路邊的雨”上;沒有時間注意自己無聊的惆悵和敏感。與其說沒有時間倒不如說沒有心情,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每天匆匆忙忙在做什麼的人,怎麼好意思說沒有時間呢?

一度喜歡上看古典詩詞,寫些溫柔得像詩經裏的水似的文字,本以為這才是適合自己的,直到有一天,老師講評作文時說:找不到事例就寫古人,死人總比活人好寫,別人總比自己好寫。頓時,意興闌珊,隻覺得在四十分的作文麵前,所有的詩意與浪漫像一些紙——倘若你手巧,它們就像精美的工藝品,足以登上大雅之堂;倘若手不巧,那它們不過是垃圾桶裏的廢紙,一文不值。

從初一起就學著寫“蒙太奇”、俗套的題記後記、寫老師寫同學、寫大同小異的生活、寫報紙上評論犀利的社會,幾乎找不到什麼是自己的。知識多了,見識卻少了。不管怎樣,終於湊齊了兩頁紙的文字,作業算是可以交差了。

返回頭看看,不知道什麼時候作文變成了做文,還是那兩個字:無語。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湊齊這八百字,不易呐!

此文做完,謹待老師批閱……

老師批語:閱。隻想說,作文是其次,不要枉費光陰!

同學評語:在作文麵前做文,這肯定是大多數的“我們”都可能要經曆的過程,也必定是漫長的。但成長的我們,不斷積累的我們也一定總有一天會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真正的作文。

自我評價:幼稚,也許生澀,甚至無病呻吟,但這是對練筆最真實的感受。

皎色

此日中秋,此夜無月。

這大概是記憶中最單調最無聊的中秋夜了吧。央視的舞台依舊很美,今年是在蕪湖。蕪湖,多好啊,一聽就很美,按慣例,那裏應該是今年賞月的最佳地點吧。蕪湖月、水鄉、南方獨特的甜得發膩的月餅,自當是別有一番浪漫吧。

三年級的中秋——那是2003年吧,爸爸媽媽和我一家人在迎澤公園漫步賞月。那時候,還是能夠看得見月亮的。我們在樹下一路走一路說著關於月亮的詩詞,九歲的我,看了看天,怎麼看怎麼覺得月亮上的陰影像一隻兔子,便張口說道:“嫦娥仙子今安在,懷抱玉兔望人間。”我的第一首詩就此誕生。

初二的中秋——三年前。守在電視機前,電話響了。於是,掛上望遠鏡,拿上月餅,搬上凳子,揣上撲克牌匆匆下樓。老家自製的月餅並不好吃,但是一人一口地咬下去,別有一番滋味。大家紛紛舉起望遠鏡,分明什麼也看不到,卻都說自己看到了環形山、看到了月球坑窪的表麵,甚至看到了宇航員——嘰嘰喳喳爭論不休,直到半夜兩點,家屬院門房的大爺再三催促,我們才各自回家。

電視上,餘光中正拿著網友們仿照“鄉愁體”寫的詩歌細細品讀,看著電視上滾動的字條,似乎沒有什麼新意,無非是些“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故鄉在這頭,明月在那頭”……於是便拿出手機,也寫了一條:

小時候/中秋是首童真的詩/我在這頭/嫦娥在那頭

長大後/中秋是塊香甜的月餅/我在這頭/友誼在那頭

而現在/中秋是張雪白的考卷/我在這頭/大學在那頭

再三品味自己的“鄉愁體”詩歌,覺得應該是最真實的吧,至少寫出了不少像我一樣的高中生的心聲。

晚會結束,電視裏依然播著主旋律的電視劇,和平常沒有差別,我透過窗看看天,依舊沒有月亮。

皎色一片蒼茫……

老師批語:閱。文筆不錯。小詩雖是模仿,也有巧妙之處。

同學評語:我都沒有發現今年的中秋夜無月……追憶了小時候的中秋,描寫得細致而有內涵,其間的兩首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用平靜的筆調娓娓道來一切,優美而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