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孩子發音不清要重視(1 / 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發音的“健康”。由於發音不清到兒童口腔科就診的人也越來越多。而大多數家長會問:“我家孩子是不是舌頭下麵有根‘筋’吊著啊?”“朋友說做了手術口齒就清楚了”“我家孩子5歲了還不會說話,是不是舌頭有問題?”相信看了前麵的文章,這個問題會變成這樣了:“我孩子發音不清怎麼辦?”

現在,我們先來找找發音不清的原因。兒童的語言發展與很多因素有關,智力、聽力、語言環境等都會影響寶寶的發音。先天性的齶裂、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喉部異常和舌係帶過短和牙列有縫隙等都會造成發音不清。但是,更多的發音不清並不屬於以上病理性原因,而是由於孩子不良的發音習慣或者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造成的,而大多數4周歲以下孩子發音不清也是正常的。

可以根據下麵的標準(一般過程)對寶寶的語音能力狀況進行判斷:1~2歲開始學會帶d,t,m,n,h的字或詞,2~3歲會講b,p,g,k,x,j,p,f的字詞,3~5歲:l,s,sh,r,zh,ch,z,c音開始出現並穩定。一般來講,3~4歲是兒童詞彙量迅速增長階段;4~5歲是兒童語言交往活躍、發音準確階段;5~6歲是兒童詞彙、句子質量顯著提高階段;6歲以後講述內容逐漸豐富,講述層次也開始明顯清晰。根據以上標準,如果一個孩子4歲發音還無四聲變化,5歲發音仍不準確,父母就應該提高警惕,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是否存在影響語音發展的因素如聽覺障礙或語言障礙,並要著手幫助孩子發展正常的語言能力。

值得爸爸媽媽們反思的一點是:有沒有為自己的寶寶創造好的語言環境呢?大家對“狼孩”的故事應該不陌生,從小跟狼一起生活長大的狼孩不會講話,而隻會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就是因為缺乏人類語言的刺激。曾經也有打工者帶著一對兒女到醫院就診,大的4歲,小的2歲,都不會說話。詢問之後發現,這兩個孩子從小就被關在家裏,父母每天都忙於打工。我們還發現很多發音不清的孩子是由祖父母帶大的或者很小的時候就在不正規的幼兒園全托。也有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分地溺愛,孩子失去說話的機會,想吃什麼手指一指就喂到嘴裏了,有些家長甚至從孩子的眼神就能領會孩子需要什麼。這樣的情況下,語言也就失去了意義,孩子還需要學說話嗎?

有家長會說,我每天都很忙,忙上班,忙家務,還怎麼創造語言環境啊,怎麼教孩子學說話啊?其實很簡單,跟孩子在一起的每時每刻都是教孩子說話的最佳時機。大人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生動形象的表達給孩子。為孩子念童謠,講故事,就是說說他正在吃的蘋果,都可以刺激寶寶的語言發展。而這些並不是要等到寶寶開口說話之後,應該是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