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都應該有要求,一種標準,一種衡量,一種尺度,不過分過度,不縱欲炫耀,做一切事情皆掌握輕重標準,就如竹不必栽成林,筍會成就。若要滿園竹子,不必滿園種,三兩株即可,一年以後且看去,三變作五,五發成十,百千個筍芽蔚然成一片竹林。做人,做事,五分輕揚,三分自如,兩分灑脫,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度”的境界!
久餓不必飽餐,半飽足矣。
度有時會是一種針鋒相對,是一種相互有情與無情的爭論較量,率不必眾,修己足矣。
修己才能安人。己不修,則欲安人,安人不成,反倒累己。不會修己,不明就裏;不懂修己,進退無力。不修己,雖令不從;修己,不令也從。修己後,再率眾,必成眾頭領,不修己,欲率眾,必被摔得鼻青臉腫。
如果說“希望”是一種“場”,讓人有種向上的磁力,使人意氣風發,鬥誌昂揚;那麼“度”就是一種“禪”,讓一切回到內心,恰如其分,韻致天然。有一種智慧叫“曲線救國”。震虎何必要入山給虎當頭一棒,敲山即可;儆猴何必要弑猴,殺雞即可。強摁牛頭不河水,提拉牛鼻引其行。
珍惜但不奢求,用心但不急於求成,努力但不強求。有內涵但不乏氣魄,沉穩但不乏活力,豁達但不乏細心。堅持,但一定是理性的;執著,但一定尊重現實;寬容,但一定要有原則。有一種聰明叫“不疾不徐”。好湯需時煮,好弓一年成。有一種策略叫“不爭小可”。一根藤上,若求瓜大,未必非要沒命施肥,肥料多了,反倒成了廢,燒壞了瓜藤,魚死網破,小瓜也撈不到。正所謂“若爭小可,必失大道”,道是無緣卻有緣,疲於奔命死於奔命,癡於求索必成癡愚。
俗諺雲:有心澆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一種無為之道,盡管其間摻雜了太多的因緣巧合,細細咂摸個中道理,也不乏真意在。霸王硬上弓,霸王當不成,狗死兔烹;若閑觀自在,靜坐看風景。
細觀身邊諸事,不求凡得,苦求反失。若要執著一念,不肯放下,最終是不得不放,不能不放,隻有放下。落得個“畫虎不成反類犬,釀酒不成反成醋”的悲劇,更會望天長嘯:“我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其實,何必非要索取於明月,心中裝著朗朗星空豈不更妙?心中有星空,朗月自來移。
人難得糊塗,忘掉一切,包括身份、學問、財富、年齡甚至性別,都忘了最好,這個時候你才能完全地投入生活,才能放得開,活得灑脫。世界上本來就沒有非怎樣不可的事情,最好的東西,給誰都不算過分,最差的東西,給誰都別覺得委屈。心懷廣大,自然不會有煩惱!凡事越是強求,就越是無求。越是不求,反倒萬般美好躬身自來,春風浩蕩入我懷,好不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