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年(1822),近代思想家龔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議》中,提出了一個大膽建議,認為乾隆末年以來,民風奢侈,國運堪憂,城市裏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有五六,建議將這些無業之人和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江西、福建等省人多地少地方的人口大規模西遷,使無產者變為有產者,無業者變為有業者。龔自珍認為內地有兩省民人不必遷移,一是浙江,人民筋骨柔弱,吃不消長途跋涉;一是山西,“山西號稱海內最富,土著者不願徙,毋庸議”。一南一北的兩個地方,浙江人因身體孱弱不必西遷,山西人則因財富之故不必遷徙。
對於山西商人當年的富足,我們從晉紳劉大鵬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一些痕跡,當時劉大鵬在太穀一大戶人家做私塾先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一日,“太穀為晉川第一富區也,大商大賈多薈萃於此間。城鎮村莊,亦多富室,故風俗奢侈為諸邑最”。二十二日,適遇冬標之期,“太穀一邑,富甲於晉,為吾省薈萃銀錢之區。今寓此,見夫街市之中,商旅往來,肩扛元寶,手握朱提(銀的代稱),如水之流,滔滔不斷”。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十七日,有感於富戶被迫捐錢捐物一事:“嗟乎,太穀富戶甚多,五百萬金者一戶,百萬金者三四戶,數十萬金者數十戶,數萬金者則不計其數。”劉大鵬的日記較杭州人徐珂的記載更詳細,從中看出太穀商人的實力更強一些。有雄厚財力做後盾且可以捐得官職的人,在家鄉大修宅第炫耀門庭不足為奇。
城鎮村莊多富室,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大宅成片。據太穀曹家三多堂博物館的導遊人員介紹,從清朝道光年至民國的100多年間,曹家先後在朝陽、赤峰、沈陽、開原、平泉、淩原、大坪房、張家口、濟南、天津、北京、太原、太穀等140個城鎮開設獨資、合資商號400餘座,占曹家總商號數的2/3;資金達600餘萬兩白銀,占曹家總資金數的1/2;從業人員2.2萬多人,占曹家雇用總人數的59%。如此規模的大商家,在中國也是屈指可數的,而僅晉中一地當年就有喬家、常家、曹家、範家、李家、毛家、渠家、冀家等。家大業大,太穀曹家商業興盛時僅保鏢就有百餘人,所以興建高牆厚基的大本營,也是商業發展的內在需要。
在恰克圖從事對外貿易的眾多山西商號中,經營曆史最長、規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車輞常家。常氏一門,乾隆年間(1736—1795)從事對外貿易,子孫相承,曆經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7朝150多年,晚清時僅在恰克圖的十幾個大商號中,常氏獨占其四,即大升玉、大泉玉、獨慎玉和大美玉。商業發展了,家宅也隨之擴建,世榮堂與世和堂兩處宅院就是常氏商業興旺的最好說明。常氏9世常萬玘在車輞村西南隅修建世榮堂,大門麵西向東,門內石砌甬道,甬道北側6個院落,門前照壁,中設門樓,磚木結構,蔚為壯觀。兄弟常萬達的世和堂建在車輞村北,住宅毗連,共有20多個院落。常家兩兄弟的住宅構成車輞兩條街道。正是因為有雄厚的財力物力支持,才能夠修建如此宏偉的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