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土沃西文興村的柳氏宅院,依山而建,占地麵積達30餘畝。柳氏第6代人柳遇春經商發跡,始建柳府13院,但在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經過時,毀壞嚴重。到了清初,柳氏柳春芳經商發跡,捐銀授官,其在全國各地有商號、當鋪、驛站成百上千,所以他才會有“從京城歸吾鄉,勿宿異姓店”的一份驕傲。柳春芳因軍功議敘,出資複修柳府。所以現存的柳氏宅院,磚體結構和石雕建築多為明代的工藝,而木製小部件如門欞、窗花、樓欄等等則為清代刻製。柳氏宅院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這一年柳氏族人柳琛殿試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選址建宅,並修建了祠堂、文廟、關帝廟,徒至沁水的柳氏從此定居下來。後來不斷添修,直到明隆慶四年(1570)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這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城堡式莊園建築。
陽城的陳廷敬相府,之所以能建成那樣規模的豪宅,與陳家祖輩業商的曆史也是分不開的。陽城是全國最有名氣的冶鐵中心,明清時期澤、潞商人的勢力非常強大。陳廷敬的高祖陳修就曾從事耕稼,後來又經營冶鐵和鐵貨生意。陳廷敬的祖父陳經濟(1576—1626),承襲祖業,以冶鐵和農耕為業,終至富甲一方。父親陳昌期,樂善好施,以一介鄉村儒士,總理家務,使家族產業不斷增加。與陳廷敬同樣有名氣的大學士,山西至少還有兩位:一位是與陳廷敬基本屬同一個時期的沁縣人吳琠,他出身於耕讀之家,後來位至首席大學士,卻沒有在家鄉留下像樣的宅子。1987年8月,在沁縣召開了一次“吳琠學術討論會”,我隨同導師江地先生與會,到吳琠的家鄉沁縣徐村走了一遭,除了康熙皇帝諭賜的祭文碑和碑亭外,家裏隻有幾間不起眼的磚石土坯混建的隘陋之房。另一位是道光、鹹豐年間(1821—1861)任過首席大學士,有“三代帝王師”之稱的壽陽縣平舒村的祁寯藻,他在家鄉也沒有留下像樣的宅第,祁家隻是修建了幾個獨立的四合院子,與周圍的民居比較並沒有太多的豪侈。家裏沒有經商之人,也就沒有修建豪宅的財力物力,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與陳廷敬的皇城相府相距不遠的郭峪村,李自成明末起義軍經過此地時,曾經四次攻打村莊,希望籌集錢款。在這種情況下,當地富商王重新(字煥宇),不惜巨資用來修寨、修城、修堡、修樓。這位王重新在地方上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開設的泰來商號,經營貨物遍及山西、山東、直隸、湖北、湖南、江蘇、福建,所以王重新有能力讓村民修建一個鐵桶般牢固的城防工事,抵禦入侵,保家衛產。
關於民間修宅建第的資料還比較欠缺,但清代山西商人實力不斷增強的現實,無疑是大興土木的重要前提。明代山西商人就有“非數十萬無以稱富”的名聲,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幾朝,山西商人的資本如滾雪球般地膨脹,外出經商的人將大批白銀轉入山西。修建深宅大院,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富有者多子、多福、多壽的人生價值需求。大多數的明清宅院裏,除了有正妻、子女的房舍外,還有眾多小妾的臥榻之處。在山西的那些富商家族中,對外宣布不納妾的或許也隻有喬家堡的喬映霞,餘則一概遑論。妻妾成群,子孫繁多,所修宅院必大必闊必多。以文學雜談著稱的鄧雲鄉先生,談到自己的親身經曆,這位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學人講述,10歲以前他在老家山西靈丘縣的東河南鎮上,經常聽親戚們講述“乾隆讓嘉慶,米麵憋破甕”的故事,乾隆、嘉慶時,也是山西人經濟實力最雄厚的一個時期。鄧雲鄉先生說自己走串親戚時,在很偏僻的山穀中,都有幾進、甚至是十來進的高大青磚瓦房。靈丘是山西東北隅的一個窮縣,尚有不少的深宅大院,晉中、晉南商業資本相對集中的地方,商人財富自然更多,留下來一些豪宅大院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