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3 / 3)

另外,山西商人在各地開設印局和賬局,放錢收利,山西商人的印局遍布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北京、天津、漢口各大商埠尤其突出。清代張燾在《都門雜記》中稱:“印子錢者,晉人放債之名目也。”山西籍大學士祁寯藻的一份奏折中說:“竊聞京城內外,現有山西等省民人開設鋪麵,名曰印局,所有大小鋪戶及軍民人等,俱向其借用錢文。”“京師地方,五方雜處,商賈雲集,各鋪戶籍資餘利,買賣可以流通,軍民偶有匱乏日用以資接濟,是全賴印局的周轉,實為不可少之事。”印局是對貧苦勞動人民發放的高利貸,賬局則是經營城鎮工商業存款、放款業務的金融組織。由於城市商業發展的需要,各行店鋪全恃借貸流通,於是由商業資本中分離出來一種專業信用組織——賬局,以山西汾州府和平陽府的富商開設賬局者最多。山西富商攜資進京設局,特別注重給予候選官吏借貸方麵的支持,從中謀取厚利。中國較早的賬局,是乾隆初年由汾陽商人王庭榮出資4萬兩興辦的張家口祥發永賬局。賬局發展到鹹豐年間(1851—1861)實力大增,主要分布在北方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地和山西本省的汾陽、太原兩府,進而發展到東北三省和南方的福建、四川等省以及蒙古的庫倫,其規模也是相當可觀的。鹹豐三年(1853年)京城有賬局268家,其中山西人開設的有210家,其他為順天府商人和山東、江蘇、浙江、安徽、陝西商人開設。由此可知,山西人經商不隻是萬裏行商,坐地取利的也不在少數。

陽泉近郊的官溝村,清代屬平定州轄境。這裏的一處清代宅院,被當地人稱做是張氏梅花宅院,也有人稱其為銀圓山莊。透過張家院的興衰曆史,展示出清代中後期晉中工商業發展的一鱗半爪。明末清初,陽泉賽魚張氏第六代張文秀遷居官溝,成為官溝張氏的第一代傳人。幾代以後,張家人丁逐漸興旺,有人外出謀生,與介休冀氏在河北承德合開“永義公”商號,主要經營山西鐵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永”字號不斷壯大,到清朝中葉時,經營範圍由單一的鐵貨發展到了日用雜貨、綢緞布匹、票號錢莊、車馬旅店等等行當,在熱河的赤峰,遼寧的錦州、大連、營口,吉林的長春,山東的德州,以及本省境內的榆次、壽陽等地,都開設了分店分號。官溝張氏在第八代時分成了永慶堂、廣和堂兩大股和忠義店一支。永慶堂下有四門:長慶堂、德慶堂、三義堂、忠信堂;廣和堂下有忠和堂、義和堂、致和堂、天錫堂、孝友堂。忠義店一支因兄弟不睦而返回賽魚。官溝張氏宅院就成為永慶堂和廣和堂兩支的大本營。在官溝的大院裏,張家後人不斷拓展家業,積聚財富,直到抗日戰爭前夕,張家的私人商號在當地依然有一定的名氣。夕陽西下,古道淒清,走在幾百年前鋪砌的一條可以並行兩三輛馬車的石頭路麵上,看著那些方方正正的花崗石壘砌的堡牆、院牆和屋牆,跟隨當地人出院又進院,聽他們講述張家零零星星的往事,對生財有道的山西商人在積聚了相當的財富之後,不惜財力物力修建起一座座傳世之宅,哪怕是藏之深山僻壤,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