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號的股東大多是地主兼商人的雙重身份。日升昌股東平遙縣達浦村的李家,在宣統末年時家有土地兩萬頃;介休侯家有蔚字五聯號票莊,兼有雜貨綢布店大小各色字號五六十家,資產達到四五百萬兩;祁縣喬家除經營大德通、大德恒票號外,分布在東北、西北以及京、津、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錢莊、當鋪、糧店、茶莊總共有200處以上,僅流動資本就有700萬至1000萬之多;經營誌成信、錦生潤票號的太穀曹家,總資產也在六七百萬兩之多。這些票號開業時的資本,多則二三十萬兩銀,少則幾萬兩,然而東家的資財卻是票號資本的幾倍甚至幾十倍。這些山西財東的實力不能不令人驚歎。
19世紀後期的三四十年,是票號發展最好、發展最快的時期。山西票號一時遍布全國各主要城市和商埠,市麵流通全視票號賬房盈實程度進行周轉。票號的活動區域,還從國內擴展到國外。道光年間(1821—1850),山西票號已在北京、天津、張家口、開封、西安、蘇州等地設立了分號;同治年間(1862—1874),相繼在盛京、南京、揚州、清江浦(在江蘇境)、河口(今江西鉛山)、漢口、長沙、湘潭、常德、廣州、重慶、成都等27個城市設立分號。以後,又向東南沿海和邊遠城市發展,東至營口、上海,西至甘肅蘭州和新疆迪化(今新疆烏魯木齊),南至香港,北至庫倫(今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等地,在邊遠的貴陽府、雲南府(今雲南昆明)以及泉州府(今福建廈門)等地都有了山西票號的分支機構。光緒年間(1875—1908)票號發展達到鼎盛,山西票號除總號外,分號達到400餘家,分布於21個行省的85個重要城鎮及蒙古、新疆等邊遠地方。票號的勢力範圍以黃河流域為基地,向東西南北四處擴展。以日升昌票號為例,道光三十年(1850)時已在北京、蘇州、揚州、重慶、三原、開封、廣州、漢口、常德、南昌、西安、長沙、成都、清江浦、濟南、張家口、天津、河口等18個城鎮建立了分號;光緒十二年(1886)後,又陸續在沙市、上海、杭州、湘潭、桂林等5大城市增設分號,在全國的分號達到34處。票號設莊之廣是空前的,獲利也是空前的。據晉商研究專家張正明先生《晉商興衰史》記載:日升昌在北京等地的14個分號,僅光緒三十二年(1906)這個賬期獲利就有583%762兩銀,而當年這14家分號的收交彙兌白銀是32%225%204兩。與此同時,山西票號將業務範圍擴展至海外,在朝鮮的仁川和日本的大阪、神戶、東京都設立了山西票號。如祁縣最早的票號合盛元於光緒三十年(1904)在日本東京、神戶設立了分號,國內的分號也有10處。山西票號由總號控製著眾多的分號,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金融彙兌網絡,並且開創了國內銀錢業辦理國際彙兌的先河。
山西商人在本省和外省開設的錢莊、當鋪也很多,據清代京畿道禦史祥章在道光二十年三月二十三日(1840年4月24日)的奏折稱:“京城內外,錢鋪不下千餘家,且山東、山西商人俱多。”在蘇州,乾隆三十年(1765)時,山西商人開設的錢鋪有81家,並由他們出資興建了風光幾個世紀的全晉會館。據北洋政府農商部的統計,民國元年(1912)山西全省有錢莊412家,主要集中在省城太原和晉中的榆次、太穀、祁縣、平遙、平定,晉南的曲沃、安邑、洪洞、汾城、霍縣,晉北的大同、代縣和晉東南的晉城等地,錢莊的勢力遍布全省城鄉。以塞外之地的歸化城為例,截至光緒末年,該城的錢鋪有數十家之多,東家有祁縣幫、忻州幫、代州幫,也有榆次常家開設的大厚玉和大豐玉錢莊。清代全國的典當業江南以徽商為多,江北以晉商為多。據鹹豐三年(1853)的統計表明,當年北京的當鋪由晉商開辦者達到2/3,達到109座的規模。其中介休人開設59家,靈石人開設23家,其餘為平遙、孝義、太穀、文水、汾陽、陽曲、榆次人開設。晉中巨富祁縣喬家,不僅開設大德通、大德恒票號,而且在西北、東北、京津地區和長江流域各大商埠以巨資經營當鋪。介休的冀家除經營票號外,10萬兩銀子的當鋪就有鍾盛、增盛、恒世、世盛、永盛等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