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山西宅院與北京四合院(1 / 3)

北京四合院與山西老宅院同屬北方民居係列,然而,從建築體係、建築文化等方麵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而且有不少細微的差異。

主體結構

山西宅院雖說可以稱得上對稱結構的四合院,宅院的每一進單體院落大多是四麵或三麵房屋圍合的院子,大多蓋成下窯上房的二層樓式,北京則不然,清一色的平房四合院。有學者認為,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住宅民居,都屬北京四合院的體係,這是不夠準確的。從講究風水、講究尊卑秩序來說,北方的宅院大都有正門,有影壁,有屏門,有廳房,有正房,有耳房,有廂房,有圍牆,功能齊全,生活方便。這是帶有共性的建築物,但也有不少相異之處。比如山西大多為堡寨式的宅院,北京則為齊整方正的四合院;山西宅院的正房,大多是二層以上的建築物,北京的四合院則統統都是平房;山西宅院圍牆高厚密實,北京四合院的圍牆大多是與房屋屋背牆高度相等,甚至還要低矮一些等等。同是北方的院落,或長或方,與江南的天井大相徑庭,不過北京四合院的庭院通常比山西的庭院寬敞,基本上是方正的;而山西宅院大多為二層樓式建築,院子如山西地圖那般,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長方形院子。通俗地說,與北京四合院比較,山西的庭院有一種逼仄的感覺,而北京四合院的視覺效果要舒暢一些。這既有四合院建築風格上的差異,也不乏當年京城的建築規定,較外省還有一些不同。

有人稱北京四合院是木建築,這話也有一定的道理。與南方一些民居建築比較,南方民居使用的木材肯定要比北京四合院多,而北京四合院與山西宅院相比較的話,北京四合院中所用的木材又要多一些。山西的許多宅院依托一種下窯上閣的建築形式,用磚用瓦的時候更多一些。而北京四合院是清一色的帶脊平房,從檁、柱、梁、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裝修的材料,無一不是木製,所以在材料上看,北京四合院較山西宅院使用木材的時候多一些。

建築規模

北京四合院由於環繞紫禁城而建之緣故,建築規模上通常比山西宅院要小一些,通常為一兩進的院子,且都是平房建築。研究中國曆史聞名世界的海外學者黃仁宇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國大曆史》一書中認為,明代中國的富商並不很多,而且明代國家財政是節約型的財政,這種財政給中國也留下了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清代的製度則基本沿襲了明代,沒有多少創舉。正是在這種節約型的經濟體製下,才產生了諸如國家向商人要錢物、商人向政府要官職這類的難解之題,商人與政治的關係在權錢交易中不斷靠近,日趨密切。被近代思想家梁啟超譽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的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致友人陳源兗的信中談到:“長安居,大不易,雖賢者無如何也……渠(寄雲)近徙宅順成大街,華榱高棟,赫然巨家矣……戴蓮溪於三月丁外艱,渠在京多年,習宅置物,費亦不貲,內外差一無所得,聞其一無負累,不審是何神通。”這裏說的“華榱高棟”,京城間或有之,但並不多見。我們看到的京城裏的古宅老房,大都是這類富商兼政客的宅子。而曆來孔聖人教誨信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讀書人,寒窗苦讀,皓首窮經,若是沒有官做,沒有經營活動,修建此類宅子也終究是南柯一夢。

在中國幾乎無人不曉得北京有個中南海,那裏潛藏著神秘,同時也有威嚴,有著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中南海是明清兩代的皇家禁苑,舊稱西苑,以豐澤園和勤政殿為主要建築物。豐澤園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最初園內建築並不多,而且以樸實為特色,前後稻田數畝,桑樹幾十株。從南海北岸的西端東行,看到麵南的第一個大門就是豐澤園的正門。園內主體建築是頤年堂,還有一係列被過廳和走廊分割開的大小不等的、相互溝通又相對獨立的院落。每個獨立的院落或廳堂房室,懸掛匾額,各有雅稱。菊香書屋是豐澤園的東配院,“菊香書屋”匾,懸在院落西向出入的門額上。院落的西廂房,主要作用成了院門過道。故當時的知情者都稱此院為“菊香書院”。穿過門廳,是一圈標準的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築,它是菊香書屋的主院,在它周圍,還通連著幾個小院子。楹聯上書寫著“庭鬆不改青蔥色,盆菊仍靠清淨香”的佳句,院內幾棵蒼勁挺拔的古鬆柏,分布甬道兩旁,渲染出幾分凝重和幾許滄桑。入院以後,沿著北去的甬道20餘步,就到了北房的門前。北房台階較高,顯得比東西南房都要高大,也是傳統建築文化北房為上的體現。北房門雙開,上橫木匾,雕刻、彩塗的“紫雲軒”三個大字,更有軒敞之感。“紫雲軒”的北房5間,是清代皇帝棲身西苑、讀書覽章之所,有寬裕的藏書室。1949年的初秋,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由北京的香山別墅搬進了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在此一住就是27年,直到1976年去世。常有人說毛澤東住在紫雲軒,也有人說住在菊香書屋,還有的說是住在豐澤園,其實說的是一回事。豐澤園是整座宅第,菊香書屋是豐澤園的其中一個院落,紫雲軒則是菊香書屋院裏的一棟房子。提及豐澤園的布局和規模,隻是想襯托比較一番山西的老宅院,當年山西人蓋的那些正房為五間的闊大宅院,與豐澤園這樣的具有帝王氣派的建築相比,也有幾分相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