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壽平,當代最負盛名的國畫大師、書法家、鑒賞學家、美術理論家。光緒三十年正月初二日(1904年2月17日),董壽平出生在山西省洪洞縣汾河岸邊杜戍村的一個詩書世家,原名董揆。董家祖上是鹽商,家族由商而富,由商業儒,興建宅院的經濟實力較常人要雄厚得多。
董壽平的家族可謂名人輩出,是一個既有經濟實力且不乏高深文化素養的大家庭。董壽平的高祖董霽堂,是清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董壽平的曾祖父董文煥(1833—1877),鹹豐六年(1856)考中了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同治年間(1862—1874)出任甘涼兵備道、甘肅秦鞏階道員。任上興建試院,注重教育,並主持過鄉試。光緒初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委派董文煥兼辦厘金局,操持軍餉事務,並以清廉良吏保加二品之銜。董文煥長於詩文,與朝中權貴翁同和、張之洞、王闓運等人也有和唱之作。董壽平的父親董維藩,受家風熏陶,精通書畫,能詩善文,而且酷愛收藏,廣收曆代名家字畫,曾以收藏文物圖書10餘萬卷奪得三晉藏書之冠。
董壽平先生20世紀70年代所作《自述》中,談起家族家人對他的藝術事業的熏染和幫助時說:“在十三歲以前雖沒有時間學畫,但在這一時間為後來學畫也打下了一些基礎。一方麵是我父親和我舅父都能畫,我常從旁看他們如何用筆用墨,得到了初步方法。另一方麵是家存的碑帖字畫比較多,時常有些講究字畫的人遠道來到我家鑒賞這些東西。我常從旁聽客人們談論真假好壞,由於這些熏陶,引起我學習鑒別古今書畫的興趣。”13歲以後,董壽平在京求學長達10年,每年假期都要回老家看看,這時就把家裏所有的碑帖字畫翻閱一通,瀏覽一些曆代著錄的書籍,參證比較。他回憶起幼年聽到的那些鑒賞家們的談論,對中國繪畫和書法傳統藝術,得到一個初步的概念。
1927年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份,那一年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的開始。這一年董壽平23歲。父親病逝,董壽平回到家鄉,也就是從這時起,董壽平開始正式學習繪畫。他第一次動筆學的是牡丹,這一年臨摹了清初江蘇武進人惲壽平的畫法,同時立誌學習惲壽平的做人,所以將名字改為董壽平,以誌紀念。
1999年10月20日,在老同學洪洞縣誌辦主任張青先生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了杜戍村。張青介紹說,這是一個出過現代史上兩位知名人物的村莊,一位是董壽平;另一位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大名鼎鼎的八路軍駐國民黨第二戰區辦事處處長王世英,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山西省委書記。我們在村邊下車,映入眼簾的是那厚厚的圓弧形的堡牆,熟知當地人文地理的張青,指給我們那厚厚的一堵董家堡子的外牆。
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董家後人董思源還考中了進士,與其同年中進士的有同村的喬海峰。在董家的老宅裏,我們發現了一根橫梁,上麵隱約可見當年留下的模糊字跡:時大清道光□□年四月十五日重修,宅主董思源建。“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對一個成年男子的人生有著重大意義。高中進士,再整修宅院,也是當時的一種風俗。據當地人告知,董家堡子最晚應在清中葉的乾隆年間(1736—1795)建成,以後多次修繕,橫梁上記錄的重修隻是其中的一次,或許也是第一次大翻修。
從董壽平先生的自述和杜戍村現存的幾處已經破敗的宅子看,董家的家風依然是耕讀殷實之家,間或也有經商之人。現在殘存的三處住宅,不算太大,也不算豪華,但是從過去董家堡子的一個專供下人出入的小門旁一段磚牆甬道和兩旁低矮的建築中,遙想董宅當年,一定是車馬喧嚷、人來人往的殷實莊戶。從董家堡子拍攝了不多的幾幀照片,或許可以印證董家這個詩書傳家的大家族當年的興盛氣派。董家堡子的殘垣斷壁隨處可見,堡牆還剩二三百米,道旁散落著舊時的旗杆石和上馬石一類的建築構件,舊宅子裏堆放著磚雕的屋脊,上麵有神鹿、喜鵲、蚩吻一類的吉獸祥鳥,還有棄置路邊的青石守門石獅,等等。這些磚石,恰似古時洛陽宮門的銅駝,布滿了兩百年的曆史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