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之管見(2 / 3)

毛澤東同誌密切結合革命的實踐活動,進一步闡明了辯證法的這個目的性思想。他在《矛盾論》中寫道:“隻有現在的和曆史上的反動的統治階級以及為他們服務的形而上學,不是把對立的事物當作生動的、有條件的、可變動的、互相轉化的東西去看,而是當作死的、凝固的東西去看,並且把這種錯誤的看法到處宣傳,迷惑人民群眾,以達其繼續統治的目的。共產黨人的任務就在於揭露反動派和形而上學的錯誤思想,宣傳事物本來的辯證法,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革命的目的。”他還把這一思想應用於黨內生活,創造性地提出了“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這是辯證哲學的一個根本性的思想。但是長期以來,林彪、“四人幫”一夥卻對毛澤東同誌的這一光輝思想加以歪曲和抹殺。他們鼓吹“鬥爭就是政策”,故意把鬥爭神聖化,似乎鬥爭成了目的。這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根本背道而馳的。

(2)矛盾的鬥爭性無論何時都不能離開同一性而單獨存在。鬥爭性總是與同一性相聯係而展開,總是寓於同一性之中。它們也是一對矛盾,相互之間既是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失去了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複存在。排斥任何同一性的絕對的鬥爭性是沒有的。辯證法承認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這在什麼意義上說,後麵還要談到),但這絕不意味著矛盾對立的雙方毫無同一性而絕對地相互排斥。恩格斯說,“這些對立和區別,雖然存在於自然界中,可是隻具有相對的意義,相反地,它們那些被設想的固定性和絕對意義,則隻不過是被我們人的反思帶進自然界的”。

毛澤東同誌在《矛盾論》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闡明了一些表麵上看來似乎是相互之間隻有排斥和鬥爭的事物,例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戰爭與和平、生與死等等之間,也是具有同一性的,駁斥了一切關於離開任何同一性的絕對的鬥爭性的說法。這與斯大林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一文中隻講對立麵的鬥爭,不講對立麵的同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蘇聯1954年出版的《簡明哲學辭典》第4版在“同一性”條目中不指名地指責毛澤東同誌道,“一些人說,和平和戰爭是同一的;另一些人說,在資本主義製度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同一的;等等。這樣簡單地理解同一性其實是濫用黑格爾的術語,孟什維克式的唯心主義者格外熱衷於這種做法。像戰爭與和平、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生和死等等現象不能是同一的,因為它們是根本對立和相互排斥的”,雲雲。這種說法是根本錯誤的,這就是認為事物要麼這樣,要麼那樣,對立麵雙方互不聯係,不存在對立統一關係,完全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同一性觀點。我國一度泛濫的那種把鬥爭性誇大成為可以脫離同一性的絕對的對立和鬥爭的觀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根本違背毛澤東同誌的曆來教導,是完全錯誤的。

(3)矛盾同一性的性質,規定矛盾鬥爭性的具體形式,製約矛盾鬥爭的限度。任何矛盾,都是在異中之同的基礎上的矛盾。同一與差異的不同性質、不同情況的統一,就決定著矛盾的不同性質,從而決定著矛盾鬥爭的不同具體形式。所謂不同性質的矛盾要用不同質的方法來處理,就是說的不同性質的矛盾統一體要求有不同的矛盾鬥爭形式,鬥爭形式與矛盾統一體的性質不相適應,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且,這種鬥爭隻能限製在矛盾統一體的性質所許可的範圍之內,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破壞矛盾的統一體,影響事物正常的發展進程。例如,人民內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應當和可以主要采取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來加以解決。如果采取敵我鬥爭的方法來解決,就有可能激化矛盾,產生不可逆料的後果。“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對此已經有了沉痛的教訓。即使是敵我矛盾,鬥爭的具體形式也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否則,也會造成不良後果。

總之,矛盾的同一性不容輕視,更不必說對它加以忽略或者否定。否則,就要遭到曆史辯證法的懲罰。

二、矛盾的鬥爭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鬥爭展開的根本條件

上麵談了矛盾同一性的重要性。這是否意味著矛盾的鬥爭性不重要了呢?絕非如此。矛盾的鬥爭性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根本內在動因和手段。離開事物內在差異、矛盾(矛盾在本來意義上,就是指的“不同一性”,隻是在廣義上講,包括對立的統一)、對立和鬥爭,運動和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古希臘樸素辯證法大師赫拉克利特就已意識到,“鬥爭是一切產生物之母”。

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的一塊重要基石,就是承認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源。他寫道,“迄今存在的邏輯以及普通的認識的主要偏見之一,就是認為矛盾並不是像同一那樣的本質的和內在的規定;而實際上,如果我們必須要把這兩個規定作為分離的東西固定下來,而且要把它們按層次排列起來,那末就應該承認矛盾是某種更深刻更本質的東西。因為同一和矛盾相反,它隻是簡單的直接的僵死存在的規定;而矛盾卻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某物隻因為在本身之中包含著矛盾,所以它才能運動,才有衝動和活動”。請注意,黑格爾在這裏是把“矛盾”作為與“同一”相對立的概念使用的,矛盾性即指不同一性、鬥爭性。黑格爾還指出,“抽象的自我同一,還不是生命力,但是肯定的東西由於在自身中就具有否定性,所以它可以超出自身,並引起自己的變化”。黑格爾把事物內在的否定性看做是“一切運動的內在源泉”,是“辯證法的靈魂”。這裏的“否定性”,也是指的矛盾性、鬥爭性。

馬克思主義曆來把矛盾的鬥爭性看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和根本手段。正因為如此,它把人類社會發展的幾百萬年的曆史,看成是一部生產鬥爭的曆史,把人類社會有階級以來的文明史,看成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曆史,把生產鬥爭稱之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把階級鬥爭喻之為推動階級社會向前發展的直接杠杆。恩格斯說過,矛盾“總是以鬥爭來解決的”。列寧更加鮮明地指出,“對某一物體、或在某一現象範圍內或在某個社會內部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和趨勢的矛盾或衝突造成發展的內因”。這裏所說的“矛盾”,顯然也是指的原來意義上的矛盾,即不同一性,矛盾性。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還寫道:“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因此,毛澤東同誌關於事物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鬥爭所引起的論斷,是完全符合馬列主義的辯證法思想的,是對他們的辯證法思想的忠實繼承和進一步發揮。堅持矛盾的鬥爭性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因和手段,可以說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革命靈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版跋文中概括辯證法的本質時寫道,“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誇誇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麵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否定上述原理,就是從根本上閹割了唯物辯證法和整個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靈魂。

實際生活也充分證明了辯證法的這一根本原理是完全正確的。在自然界,大至宏觀世界的宇宙天體,小至微生物和基本粒子,它們的運動、發展、變化,歸根到底,都是由於矛盾著的對立麵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作用、相互鬥爭而引起的:天體運動是由於天體間的矛盾鬥爭和相互間的吸引、排斥的矛盾鬥爭而引起;地殼的升降是由於地球內部各種應力的矛盾、鬥爭、衝突而造成;生物的進化,是生物遺傳與變異矛盾鬥爭的結果;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是通過激烈的化學反應而化合成為水;生命本身是通過新陳代謝的矛盾鬥爭來維持;即使是簡單的機械運動,也是通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矛盾鬥爭來實現的。在人類社會曆史中,這類事例更是舉不勝舉。誰都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通過人們改造自然的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通過先進階級與反動階級的階級鬥爭,通過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或保守勢力的鬥爭來實現的。在人們的思維領域裏,正確的東西也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鬥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種鬥爭永遠不會完結,真理的認識也永遠不會完結。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正確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軍事的路線,也是從鬥爭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方麵,它要同“左”傾機會主義作鬥爭,另一方麵,它又要同右傾機會主義作鬥爭。不同這些錯誤的傾向作鬥爭,並且徹底地克服它們,正確路線的確立和革命事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沒有粉碎“四人幫”的偉大鬥爭,就不可能有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開創;沒有糾正長期以來“左”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和反對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的鬥爭,就不可能迎來今天各項工作健康發展的大好形勢。正如毛澤東同誌所說,“黨內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堅持矛盾的鬥爭性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這與片麵強調矛盾的鬥爭性,忽視矛盾的同一性是兩碼事;與林彪、“四人幫”一夥隻講“分”,否定“合”,隻講對立,否定統一,隻講鬥爭,否定團結,鼓吹毫無同一性的“鬥、鬥、鬥”,胡說什麼“從根本上說,一切矛盾著的對立麵,都是在‘對著幹’”更有原則的區別。我們說矛盾的鬥爭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以矛盾的同一性作為根本條件,矛盾的同一性自然要反作用於矛盾的鬥爭性。矛盾的同一性促進或者阻礙矛盾對立雙方鬥爭的展開。矛盾的鬥爭性與同一性也是一對矛盾,它們像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一樣,也是相互作用的。但是,矛盾同一性的這種反作用,歸根到底,要通過矛盾的鬥爭性這個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來發揮作用。因此,既不能忽視同一性的作用,也不能否定矛盾鬥爭性是事物發展根本動因的馬列主義原理。

有人根據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說了“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之後,又說了“發展是對立麵的統一”,提出事物發展“兩動因論”,說矛盾的鬥爭性和同一性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兩個並列的內在動因。它的理論依據是對列寧思想的一種誤解,多少與中譯文的不夠確切有關。列寧的這兩句話,從上下文看,含義顯然不是並列的。它們回答的是不同的問題:“發展是對立麵的‘鬥爭’”,說的是事物為什麼會發展變化;“發展是對立麵的統一”,回答的是應當怎樣看待發展過程――是把發展過程僅僅看做是減少和增加,是循環重複,還是把發展過程看做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我們查對了俄語原文,列寧對這兩句話的表述方法也是迥然不同的。頭一句話原文是:

“Paзвитиe ecть‘6opь6a’пp o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ей”。後一句話原文全句是:“Двеосновные(иливозможные?илидвевисториинаблюдающиеся?)концепцииразвития(эволюции)суть:развитиекакуменьшениеиувеличение,какповторениеиразвитиекакединство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ей……”兩句較準確的譯文應是:“發展就是對立麵的‘鬥爭’”和“實質上有兩種基本的(或兩種可能的?或兩種在曆史上常見的?)發展(進化)觀:把發展看做是減少和增加,看做是重複;以及把發展看做是對立麵的統一……”因此,兩動因論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有人說,曆史上激烈的階級鬥爭都造成了生產力破壞,經濟凋敝。社會的真正發展和繁榮昌盛,都在社會激烈動蕩之後的太平盛世。這時,舊的矛盾基本解決,或者矛盾雙方相對平衡,階級對抗相對緩和。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國民經濟的比例一度失調,發展速度也大大下降,甚至停滯倒退,而重視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綜合平衡後,國民經濟就迅速恢複和發展。因此,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因或直接動力,不是對立麵的鬥爭,而是對立麵的統一。這種看法,實際上是自覺不自覺地“企圖從自然界和曆史中消除矛盾和鬥爭”。這裏必須首先搞清楚,社會的發展究竟指的什麼?如果指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麼,從根本上說,這隻能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鬥爭的結果。舊的生產關係的變革,或者在原有基礎上的調整,以及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係安排更加合理,可以反作用於生產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歸根到底,這種促進作用還要通過人們與自然界的鬥爭來實現。即使生產關係變革或者調整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綜合平衡本身,也是一個矛盾鬥爭過程。其結果也是矛盾鬥爭的結果。怎麼能說對立麵的統一是發展的真正動因或直接動力呢?至於說到社會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和意識形態的發展變革,更不必說隻有依靠不同階級、不同政治勢力、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鬥爭才能實現。“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然而,要推動事物向前發展,歸根到底,還必須通過鬥爭。就是團結本身也隻有依靠內部的矛盾鬥爭,克服各種錯誤的傾向和破壞團結的因素,才能保持、鞏固和發展。因此,把對立麵的統一看做是事物向前發展的真正動因或直接動力,是沒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