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熹帝也是堅決地促成婚事。大臣們各有意見。張徇張老丞相為了和談成功極力讚成。劉誨被伍懷德打了一槍後越發惜命了,怕死了凶殘的韃靼兵,也很讚成。伍懷德被皇帝關了禁閉,不發表任何意見。範勉像是對眼前的局勢感到了心灰意冷似的,一語不發。四位心腹大臣多半都讚同與韃靼人結親。不過,是“真”結親,不是“假”結親。張老丞相與劉誨這對不共戴天的仇敵居然聯合起來,一起勸元熹帝別聽崔憫和梁王的計策。把範小姐封為公主真嫁給韃靼人吧。韃靼人凶殘,欺詐他們無疑於“以卵擊石”。萬一計策失敗君臣都沒命了。
元熹帝卻一反猶疑的常態,讚成著明前假冒公主代嫁。他素來自卑又自大,被明前罵過亡國昏君後,遭受到了奇恥大辱。因此橫下一條心命令崔憫和明前去詐婚。她竟敢蔑視狂罵他這位至尊皇帝?朱元熹恨不得立時把她送進敵營,五馬分屍,淩遲處死。崔憫小梁王的眼睛都瞎了,看不出她是個瘋子嗎?他壓抑著極度的憤怒,厲聲駁回了張丞相和劉誨的話:“讓她去代嫁!朕決定了!不用再說。”
於是婚期就訂在明日。韃靼大將軍脫利傳達了李崇光的命令,成親後就放元熹帝歸南。人們聞訊又驚又喜。
* * *
“和親”是指一國國王為了免於戰爭,與異族統治者進行的皇族之間的政治聯姻做法。是指兩個敵對的國家結成親家,停止戰爭,重新建立起友好關係的行為。從大漢到大元,中原國家與疆外國家已經有了一百多次的和親。多是中原國家的公主下嫁給外域國家的可汗或實權人物。
這一百多次和親,更是充滿了各種悲喜憂歡的變數。有時候和親公主確實能左右局勢。如隋朝的安義公主嫁於當時突厥國的始畢可汗。可汗如韃靼人一般趁著隋朝衰弱,在雁門關差點困死隋煬帝。隋煬帝派人向安義公主求救,公主立刻報假訊說北邊有急詐回可汗。解了圍。
也有的和親公主出嫁後被異族國家的大汗冷落虐待至死,成了和親的犧牲品。如西漢,匈奴鐵騎屢次踏入河套地區,劫奪財產人口,給漢朝帶來災禍。國力微弱的西漢隻能通過和親來維持邊境的安寧,連嫁多位公主給匈奴異族,還是沒有友好相處,而是備受欺淩。漢武帝之後國力變強,武帝兩次大敗匈奴國,從此“漠南無王庭”。匈奴的呼韓邪單於自願當漢家女婿,再求取公主,“昭君出塞”便成了千古美談。此後幾十年大漢與匈奴保持了友好關係。
所以,“和親”是一場弊多利少,前途渺茫的婚事。“和親”也是一種暫且緩解局勢的險招。公主都是犧牲品,能否嫁得幸福和保持住兩國睦鄰友好關係,還得看中原王朝的實力。所以曆代都被儒家文官們鄙視。
真正的和親過程也很麻煩。
通常先由兩國君主通過書信確定婚事,再確定門當戶對的和親人選,之後交換國書,定好結親的時間地點及聘禮。再之後公主選定護送隊伍出發,趕到兩國邊界。結親國家則派出大臣和人馬迎接,接入吉城,選擇吉日進行和親大典。
和親公主還會帶著大批陪嫁,她為了國家出嫁異族。皇室會厚賜給各種的乘輿服禦,派遣各種屬官宦官,還有成千的醫師、文士、工匠,長史,侍衛,奴仆農戶等等。還有一生足用的衣料,數十萬銀錢和千匹綾羅綢緞等等,傾盡國力去準備豐厚的嫁妝。以使公主和所嫁異族君王滿意。
但是,這次大明元熹年間的益陽公主的和親與往不同。大明開國以來,公主和親是開天辟地的頭一遭!被諸多的清流儒家們誓死反對。皇上也是冒著大不韙偷偷以“求佛”名義把公主嫁到疆外的。可是現在皇帝被韃靼軍圍困在虎敕關,張老丞相等清流就立刻轉向同意了皇上送公主和親,還請他務必嫁個真公主給韃靼人。這態度改變得令皇上也咂舌不已。這場和親的嫁妝也不多。出京時不敢多帶,在大泰嶺遇匪又丟失一些,開赴虎敕關又放棄了一些笨重的輜重,最後隻勉強湊齊了百十個大箱子的嫁妝。
——這一場“和親”。假公主,薄嫁妝,滿懷陰謀的算計,在被圍困的兩軍戰場,在刀壓脖頸的亡國亡命時刻,在大臣太監們都反對“詐婚突圍”的前提下,在暴怒的元熹帝一意孤行下,在人們膽戰心驚得等待著血濺敵營大鬧一場的大災禍下,就要鳴鑼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