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 / 1)

兩個女兒長大成人了,吳家老母總格外替她們操心。老人家信佛吃齋,聽人說陸城蓮花庵靈驗,就和老爺子商定,要帶了兩個女兒坐船去進香求福。

那天早晨,母女三人雇了一隻客船,在漢陽河上一路順風順水,經過毛湖淌、白馬潭,聶家河,下午就到了餘家溪。再往前行,出了香客岩,河麵陡然寬闊起來,但見一湖漫山大水,洪波浩蕩,唯有湖中幾片水竹林冒出煙籠。而陸城城樓則高聳在東邊三江口岸,如同浮在水波之上,隱約可見。

這兩個女兒從小生活在容美山中,第一次走出山門,看到如此開闊的平原江湖,心中好是驚喜。

那正是陸城西麵的大湖澤,名曰西湖。

這西湖是漲水為平湖、退水為田澤的河套窪地,其間水竹林中還有三個築台而居的村落,稱為劉家台子、周家台子、熊家台子。當時正值七月漲水季節,長江水汛,大水從三江口倒溢進來,把整個西湖都灌滿了。湖田裏稻穀和玉米都泡在水裏,隱約可見。客貨船隻可以直駛沿湖各崗,漁船也紛紛劃到湖中撒網捕魚。岸上的民戶也提著漁罩、扛著蝦杷、成群結隊到湖邊淺水樹林草灘上撈魚摸蝦。

母女三人的客船便從香客岩進入西湖,沿南邊的山崗而行。客船飄行在湖光山色之中,水底雜草遊魚清晰可見,女兒們興致勃勃,小女吳蘭便問姐姐想對菩薩許個什麼願,吳玉不說。吳蘭就笑道:

“你不說我也知道,肯定是要那個‘野貓’早點打花轎來接你!”

吳玉說:“我也知道你想什麼?也想聽野貓叫!”

吳蘭說:“哼,我才不稀罕野貓叫呢,我要老虎叫!”

吳玉吃驚地睜大眼睛咯咯笑。

母親笑罵道:“你們也不害臊!”

船兒經由過路灘、陽溪坳、江家灣、朱家崗廟兒坡、周家嘴、一路劃到陸城城關下的橋河碼頭停泊。

如果說漁洋關是容美土司的北大門,那麼陸城就是門外通往全國各地的口岸。這陸城本是清江、漢陽河進入長江的三江交彙之地,古稱夷道。因三國時吳國陸遜在此築城,又稱陸城,曆史上設過郡州縣,當時屬枝江縣統轄。長江上的客貨船隻從這裏入口,既可以沿清江上達長陽資丘、抵近土司魚峽口,又可以從漢陽河進入漁洋關。

當時陸城商旅雲集,那橋河碼頭沿江舟楫相連、帆檣如林。古城四座門樓高高聳峙,東沿長江、南處平阪丘岡、北臨三江口、西擁湖澤。城內東南西三條街市十分繁華,西正街更是鬧市。那裏既有五湖四海的客商、又有本地漢族居民的店鋪,周圍山區的土家樵夫也經常挑柴來賣,附近農戶和漁民上街賣菜賣魚的更是絡繹不絕。

吳家母女三人當日上岸落了客棧,第二天便到西正街買了香紙,前往蓮花庵。

出西門兩裏,過了分路碑,全是一片稻田,禾苗正在懷胎楊花。阡陌之間,她們便看見有一方奇特的荷塘,那荷塘中間一個土包,四周蓮花碧荷,名曰蓮花堰。據說那中間原本有一朵金蓮,隻在子夜悄悄開放,被一遊僧發現,令人在他坐化後將其骨灰撒入蓮芯,遂成墳包。水濜司安撫使唐繼勳知道此事後,有心信佛,便捐資在附近臨近西湖崗地上建了一座廟庵,請了和尚尼姑在此主持法事,是為蓮花庵,當地人稱之為“唐庵”、“廟庵”。

這蓮花堰至今尚存,那蓮花庵在民國年間由當地大戶曹子龍擴建成清江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改為蓮花小學,廟堂做了大禮堂,教室旁邊還存有一座埋了和尚骨灰的石塔。此地現為宜都市職業中學所在。

當時母女三人經過蓮花堰,走進蓮花廟庵,隻見堂上大士尊容赫赫如在,旁邊還有一尊關帝聖像,就上香燒紙,跪在佛案前叩首禮拜、合十祈禱。老母唯求合家平安、女兒無病無災;大女兒吳玉對菩薩許下心願,但求與張老大白頭偕老;二女兒吳蘭則祈求菩薩保佑,得遇如意郎君。母女三人都說如若靈驗,三年後定來還願。

半響之後,兩個女兒感覺旁邊有人在瞧她們。大女兒吳玉微微睜眼用餘光一瞥,心下頓時驚惶起來。

她發覺那人竟是個朝服頂戴、威風凜凜的官員,便急忙示意老母,三人急忙起身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