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1 / 1)

說來也巧,那官員不是別人,居然就是奉當今皇上敕令,回容美土司接任宣慰使司的田旻如!當時容美土司是雄踞鄂西的最大土司,而宣慰使司其實就是這一方的土皇帝,可見他是何等了得人物。

所謂土司,本是元、明、清等朝代對川黔湘鄂交界地區少數民族實施的“以夷製夷”的管理製度,元朝在這一帶設有29個土司,明朝設有31個土司,清朝設有20個土司。雍正7年在湖廣總督之下專設秭歸直隸州,管轄容美等20個土司及長陽、興山、巴東、恩施四縣。雍正13年這一帶的土司全部“改土歸流”,設立鶴峰州和長樂縣。

川東鄂西地區的土司最早源起於幾家土著大姓分茅圈地,經過長期爭奪兼並,最後由田、張、唐、覃、劉五姓稱霸,尤以田氏最為強大。據研究土家族起源的專家們考證,這盤踞鶴峰、五峰、長陽一帶的田氏土司,古稱容米,又稱柘溪,是古代容米部落的後裔。這個部落是古代巴人廩君種的一支,最早出現在長陽縣資丘鎮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以後,容米部落沿天池河而上,從現在的五峰逐步深入到鶴峰一帶,建立了第二個容米洞,史書稱之為“新容米洞”。容米部落在這一帶繁衍生息,建立容美土司,世代沿襲,處於與中原地區隔絕的封閉境界長達1600年以上。

清朝立國之初,容美土司頭領田甘霖因協助清軍剿滅李自成之孫李來亨餘部有功,被順治帝賜封湖廣容美等處軍民宣慰使。康熙年間,其子田舜年脫離吳三桂投順清廷,並配合清軍征討有功,因而又承襲湖廣容美等處軍民宣慰使。使司所屬的石梁、水濜、椒山、五峰、龍洞等土司原本由唐、劉、張等家族統治,後來都被田舜年一一殺滅兼並,因此田氏家族的容美土司稱霸鶴峰長樂地區,其勢力範圍北至漁洋關與宜都接壤,東至山羊隘石柱山插入湖南石門,南達奇峰關毗連湘西桑植,西有野山關交錯長陽、巴東、建始、恩施,疆域縱橫7000多平方公裏。

且說這田旻如號碧峰,乃是容美老宣慰使司田舜年小老婆生的次子,如今才三十出頭,生得武敦身材,黑麵方臉,扁鼻闊嘴,一看就知道是土家血統。

小時候,田家老爺對這庶出老二並不怎麼看重,讓他寄籍荊州為民。沒想到這小子還挺精明,被納為枝江縣國學監生,後來又不知怎麼鑽營,居然進入皇宮當了侍衛,有機會接近到康熙皇帝,叫他去充當直隸通州同知。

田舜年晚年,本來已經讓大兒子田炳如承襲了職位,可這田炳如居然被湖廣總督策動,暗中來往密切。田舜年察覺後,一氣之下把他逐出家門。田炳如隻好逃到了湖南桑植避亂。康熙四十五年,田舜年到湖廣總督請示繼職事宜,被總督問罪扣押,不明不白死於武昌。康熙皇帝親自過問此案,最後決定將田旻如從通州調回家鄉接替父職。

田旻如接旨叩恩,便車轎官儀威威赫赫從北方官道南下,也不到武昌拜訪湖廣總督和巡撫,徑直來到到了枝江縣。枝江是田旻如幼年生活過得地方,可謂第二故鄉,知縣傅彩見他榮歸故裏,自是熱情款待,留他小住了數日。

當時枝江縣治在江南、就是現在的宜都枝城鎮,陸路可從鬆滋石門到達芙蓉山司暑,水路可從陸城沿漢陽河進漁洋關。田旻如要一部分人護送家眷走陸路回去,另要枝江縣派了一艘官船,送他沿水路行走,順便視察所轄的長樂坪、白鹿莊、五峰、水濜司、灣潭等地。

田旻如乘船來到陸城,上岸到容美會館歇息。他少小離家,如今重回故地,便由地方官員陪同各處走走。

到了西正街,登上西門城樓,遙望西南一帶崇山峻嶺,一派巍峨,正是容美家鄉,他不覺心頭一熱。想到自己幼年時父王並無厚望,而今卻是從皇帝身邊榮歸故裏,接替祖傳世襲王位,田旻如很是躊躇滿誌。

他佇立片刻,忽然想到原來西門外有一個蓮花庵,乃是早年容美屬官唐繼勳所建,便要到那裏看看。

因此,恰巧就在這一天,這位田大人也來到了蓮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