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一新的經營理念卻受到了廣大顧客的歡迎,這給拉特納帶來了滾滾財運。後來,他的珠寶店發展到600家,他的公司不僅獨霸英國,而且還打入了美國市場,成為珠寶市場的一大巨頭公司。
創新精神是民族商業進取的靈魂。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麵對日趨激烈的競爭,一個國家想要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一個民族想要屹立於世界民族先進之林,一個企業想要立於不敗之地,一個有誌之士想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必須懂得創新之重要意義以及創新之道。把握先機意識,主動創造革新,隻有這樣,才能使你領先於別人而走得更遠。
一切成功與財富都源於創意
世界上許多暢銷的品牌都因一個小小的創意而產生,如果你腦中的一個閃念被忽略,也許就與成功失之交臂了,仔細想一想這些例子,你不應該懷疑自己了。
所謂的創造力,即能想出新的方法、新點子來處理一切我們所麵對的問題的能力。
但是創造力和創造性思考,在以往總被認為隻有從事科學、技術、藝術等專業工作的人才具有。的確,科學、藝術等工作是非常需要創造力的,然而創造性思考,不限於某種特定工作範圍,而且也不隻是從事某種特定工作的人才具有。
下麵是幾個關於創意的小故事,它們的主人公都是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些發明,現在已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並為它們的發明者帶來了巨大的收益。看過這些故事後請想一想,是否你還是認為自己毫無創意的能力呢?
(1)“瞥”出來的郵票打孔機
1848年的一天,英國發明家亨利·阿察爾在一家小酒店喝酒,偶然看見一位客人正拿出一枚郵票想貼到信封上寄走。可是,他摸遍了衣服所有的口袋,發現忘了帶剪刀。猶豫片刻,他取下了別在西服領帶上的一枚別針,在各郵票連接處刺了一行行小孔,很整齊地把郵票扯開了。
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亨利·阿察爾那勤於思考的腦海裏。
時隔不久,一種新的機械——郵票打孔機,在亨利·阿察爾的實驗室裏製造出來了。從此以後,人們可以很方便地把每枚郵票分開,讓帶著整齊齒紋的郵票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
(2)蛋卷冰淇淋
哈姆威原是一名糕點小販,1904年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舉行的世界博覽會期間,他被允許在會場外麵出售甜脆薄餅。他的旁邊是一位賣冰淇淋的小販。夏日炎炎,冰淇淋賣得很快,不一會兒盛冰淇淋的小碟便不夠用。忙亂之際,哈姆威把自己的熱煎薄餅卷成錐形,來當作小碟用。結果冷的冰淇淋和熱的薄餅巧妙結合在一起,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被譽為“世界博覽會的真正明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這種產品就是今天的蛋卷冰淇淋。
(3)6歲的老板
麥克·萊特是吉利卡片公司的老板,也是加拿大最年輕的企業家之一。他6歲時,某次參觀完博物館之後,就開始打算,看自己能不能畫幾幅畫來賣錢。他母親建議他把畫印在卡片上出售。由於他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構想,所以很快就走上了成功之路。
萊特在母親的陪伴下,挨家挨戶去敲門,言簡意賅地說出要點:
“嗨!我是麥克·萊特,我隻打擾一下,我畫了一些卡片,請買幾張好嗎?這裏有很多張,請挑選你喜歡的,隨便給多少錢都行。”他的卡片是手工繪在粉紅色、綠色或白色的紙上,上麵有一年四季的風景。萊特每周工作六七個小時,平均每張賣7毛錢,一小時可以賣25張。
不久,萊特就發現自己需要幫手,他立刻請了10位員工,大都是小畫家。他付給他們的費用是每張原作2角5分。後來由於把業務擴展到郵購,所以萊特越來越忙碌。第一年做生意,萊特已經成了媒體上的名人,他上過許多著名的新聞媒體,他的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
萊特有別出心裁的點子,不在乎自己的年齡,再加上母親的鼓勵,小小年紀就有了自己的事業。
你是否也有別具創意的好點子?果真如此,你還等什麼呢?
就像上麵幾個例子,好點子不介意主人的年齡、性別、職業,也不在乎主人怎樣運用它。隻要勇於將你的新點子付諸實施,你就一定會將其變成現實!
世界上許多暢銷的品牌都因一個小小的創意而產生,如果你腦中的一個閃念被忽略,也許就與成功失之交臂了,仔細想一想這些例子,你不應該懷疑自己了。
滿足是創新的敵人
“有誌者,事竟成”,這是創造性思考的根本,而傳統的觀念,比如“知足常樂”則是創造性成功計劃的頭號敵人。傳統的觀念會阻礙你的進步,幹擾你進一步發展你真正需要的創造性的能力。
一個民族最危險的是墨守成規,不敢變革;一個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樂,不求進取。要打造成功的資本,就必須破除知足常樂的舊觀念。所謂“知足常樂”,就是滿足自己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樂。這種思考方式,並不隻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種保守的生存哲學。
知足者的知足,不論是夜郎自大還是甘居中遊,它不僅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進步的內在要求。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生也總得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總是看到不足,以成績為起點,向著更高的目標積極進取,就會不斷達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得到安樂和幸福。生活的經驗證明,“樂”不在於“知足”,而在於“不知足”;知足者常憂,不知足者常樂,這才是生存的邏輯。
其次,“知足常樂”這種處世哲學的背後,它所追求的快樂,是個人“知足”之樂,這樣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對生活的不滿、妒忌,甚至對人生失望。因為這種追求和滿足的隻是一個“自我”,如果這個“自我”不能滿足,那麼僅有的一點得意和快樂就會轉化為痛苦。
當然,指出“知足常樂”的生存哲學的狹隘和片麵,並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講知足。知足還是不知足,要看具體情況。一方麵,“知足”也可以使我們今昔對比,更加珍惜今天的進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質享樂欲望的不知足而貪婪和墮落。但是,決不能離開自強、進步談知足。對於“不知足”也要做具體分析,並不是任何“不知足”都是可取的。那種好高騖遠、貪得無厭的不知足,同消極的自私的“知足”一樣,也會破壞正常的生活秩序。
有個富翁去海邊旅遊,見一漁夫悠閑自在地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富翁問:“天氣這麼好,無風無浪的,你怎麼不下海捕魚?”漁夫說:“我捕一天魚能吃五六天,衣食無憂,掙太多的錢有啥用?”富翁說:“成了大款,你就可以舒舒服服曬太陽了。”漁夫笑道:“我不是已經舒舒服服曬太陽了嗎?”富翁無言以對,怏怏不樂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