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篇 不斷充電2(3 / 3)

獲取知識的情形與此非常相似。當你捧著一本好書的時候,你應當捫心自問:“我該不該像一個礦工那樣工作呢?我的尖鎬利鏟都隨身帶好了嗎?我的準備工作都無懈可擊了嗎?我的衣袖是不是挽得高高的?我的勁兒是不是鼓得足足的?我的膽兒是不是練得壯壯的?”

請你永遠保持這種英勇無畏的礦工精神吧。盡管這意味著艱難困苦,但功夫不負苦心人,你夢寐以求的黃金就是作者在書中所表達的那些深刻的思想和他那淵博的學識。他書中的詞語就是含金的礦石,你隻有將它們打碎並加以熔煉,才有可能化石為金。你的尖鎬利鏟則代表著嚴謹、勤奮和鑽研,而你的熔爐就是你那善於思索的大腦。如果以為沒有這些工具,沒有這種熱情,就可以叩開出類拔萃的作者那扇智慧大門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隻有當你堅持不懈地進行艱苦卓絕的開采和經久不息的冶煉時,你才有可能獲得一顆光彩奪目的金珠。

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像采金一樣去追求知識吧。插上知識的翅膀你將高高騰飛!

我們追求知識可以從別人身上學習,求教於他人。

每個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五位良師,良師可以是家人、朋友、同僚,隻要他的判斷能力能夠折服你的,就可以引領你。一般來說,良師必須具有以下特質:

(1)良師不應有消極的心態。每當你想有所作為時,老是扯你後腿的人,就不是良師。

(2)認為你一步都不能錯、也無法給你建設性建議的人,就不算良師。

(3)每當你想做什麼事時,老是告訴你某某人早就在這方麵失敗過的人,就不算良師。

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某某人在此領域會失敗,請你直接找到此人請教,對方一定會教你如何反敗為勝;而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此領域成功,也請直接找到在此領域成功之人,他們一定會與你分享他們的知識與經驗。

我們往往會懼於向人請教或求助,然而,人們通常很樂於幫助別人,你根本毋需過慮。

如果你對此說法還是半信半疑,不妨聽聽以下四位擁有高成就者對良師的看法。

(1)溫蒂漢堡創辦人戴夫·湯瑪斯:

良師到處都有,許多身份崇高的人都很願意伸出援手,不過你得費心尋找他們。你不能坐等別人來協助你,而是得主動出擊,成功的人都喜歡和別人分享他的經驗,也樂於提供資訊,你隻需虔敬聆聽即可。

(2)鄉村音樂巨星芭芭拉·曼德蕾:

良師相當重要。我的良師是派茲·克林(PatsyClinc)、喬治·瓊斯(CcorgcJones)、朱恩·卡特(JunCaner)。還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的父親。再回首從前,許多人對我都很慷慨,他們都是懷著感謝當年恩人的心情回饋給下一代的,他們也都是我的良師。

(3)ADP董事長喬許·魏斯頓:

對我而言,良師是和我互動密切的人。我不時會和ADP的每個員工聊天,因為我沒有裝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每個人都可以找得到我;我想,我或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數千名員工的良師。同時,我也發現,和公司裏上上下下的員工互動是極為寶貴的經驗;而且,和客戶及業內人士分享構思也是學習的一條途徑。

(4)銷售與行銷管理雜誌執行編輯傑佛瑞·布魯爾:

擁有良師固然重要,但成為別人的良師也很重要。當我們協助別人時,你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因為你會得到新的想法。而且,你也會了解自己究竟懂了多少,從而建立了自己的信心。

千萬不要坐等別人來幫助你,而是要積極在生活周圍尋找良師,惟有積極行動才能得到所需的幫助及回饋。

在這不斷追求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從自己身上來學習知識也很重要。

碰到逆境時,雖然良師的功用很大,但也不能完全依賴別人助你渡過難關。數年前,溝通專家桃樂絲·李資(DorothyLeeds)發現自己罹患癌症時,毅然決定好好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

她說:“你必須不斷成長,每到年底,你應該自問:‘今年我學到了什麼?我增進了哪一層關係?’你必須停下腳步反省一番,想想下一步該怎麼做。也應該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平和、樂觀、開放的心態。你必須由錯誤中學習,並學著盡快修正錯誤。深陷在錯誤的泥淖中無法自拔是無濟於事的,你必須盡可能試著走出陰霾,才可能望得明天。”

有時候,想要逃脫困厄是相當困難的決定,所以你必須快刀斬亂麻。那麼,應該如何加速此一行動呢?默克藥廠的喬·婕曼在高度競爭的製藥業裏時常碰到困境,為了能夠順利下決策,她精心設計了三種方法。

她說:

“首先,我會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彙集廣泛的資訊,如果時間夠多的話,我會深入研究這些資訊。同時,我會請熟人盡速提供最有用的資料。

其次,我會將所處的情境與彙集得來的資訊全都攤開來,請最聰明的同事或屬下給我一些意見;我也會推想:要是他們遇見了類似的情況會如何反應?

最後,我會充分運用自己的膽識。如果你忽略自身的勇氣,就等於忽視了成功的基本要素。每一位成功的領導者,不論是軍事領袖、高級主管、企業家,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困難的決策,有些決策沒有勇氣是辦不到的。

如果你能將這三個因素——客觀的資訊、別人的意見、自身的本能——充分結合在一起,那麼,不論多麼艱難時刻,你都可以安然渡過。

還有另一個克服逆境的方法,就是依賴經驗與背景所獲得的力量。

1-800花業公司的麥肯恩從事花卉事業之前是個社工人員,他說:

“常常有人問我:‘你從來沒有碰過花卉事業,怎麼能夠經營一家擁有數千名員工的花卉公司呢?’我的回答一律是:‘我受過社工訓練,知道如何照顧那些受盡風霜的兒童、青少年,這種訓練就足以讓我經營今天的事業。當時的社工人員生涯就是一種挑戰,因為那些孩子從小生活在奸淫擄掠的生活裏,根本沒有鬥誌可言;我成天和他們為伍,協助他們回到正軌是難上加難,因此終於練就了我不畏艱難的精神。’

“麵對這樣惡劣的情勢,你必須迅速學會適應,也會很快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對我的人生與事業來說,當年的生涯是最好的磨煉。

今天我麵對的最大挑戰並不是自己犯下的錯誤。在接受訪談時我常常會被問到:‘你犯過的最大錯誤是什麼?’我的回答總是:‘每個人都會犯的最大錯誤就是,花太多時間談論已經犯下的錯誤。’這種行為根本就於事無補,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迅速振作起來。太在意犯錯的人常會變得過度謹慎,不敢接受挑戰,不敢冒險。所以,我認為,人們會犯的最大錯誤是:碰到逆境就退縮,因而喪失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