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篇 不斷充電3(3 / 3)

德國哲學家尼采在《查拉圖士特拉如是說》一書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

“查拉圖士特拉決心獨自遠行。在分手時,他對自己的弟子們說:‘你們忠心地追隨我,數十年如一日,我的學說你們已經可以出口成誦了。但是,你們為什麼不以追隨我為羞恥?為什麼不把我的著作撕毀?為什麼不罵我是騙子呢?因為隻有在那時,你們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學說!’”

知識需要被質疑,需要不斷創新,查拉圖士特拉並不畏懼自己的弟子顛覆他的學說,撕毀他的著作,他認為僅僅學會他人的學說隻不過是一種模仿,是一種對權威的盲目崇拜。如果世界上隻存在盲目跟從,而沒有新的獨特的觀點和理論來跟進、質疑或顛覆原本的舊觀點理論,那麼終有一日,已存在的很多東西都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成為廢棄品。

有一個國家的國王,每日接受朝拜後都喜歡問大臣們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這一天,國王和他的大臣來到禦花園,國王問道:“你們看到那池子了嗎?誰能說出池子裏有幾桶水?”

群臣麵麵相覷,無人能答。

這時,花園裏有一位小王子在玩耍,當他見到大臣們一個個對著水池發愣,顯得手足無措的樣子,說道:“這有何難?父王,我能回答這個問題。”

國王有些疑惑,看著他:“那你就說說看吧。”

小王子說道:“這要看是怎麼樣的水桶,如果桶和水池一樣大,那麼池裏是一桶水;桶是水池的一半大,那麼池裏就是兩桶水;桶是池子的三分之一大,池裏是三桶水……”

國王一聽,喜出望外,對這個小兒子讚賞不已。眾大臣自歎不如。

當大臣們憑著自己幾十年固有的舊觀念來看待這個問題時,他們其實早已被平日所見般大小的水桶給禁錮了自己的思維,而若以這些平日所見般大小的水桶去憑空度量一個池子的水,自然是怎一個“難”字了得。

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人若沒有不時反思舊事物關注新東西的習慣,長此以往下去,陳舊的東西便會充塞整個大腦,而新的事物無從接收,這樣的話,你整個人便會像那些舊事物一樣,遲早會被時代無情地拋棄,自我超越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愛因斯坦認為,人必須經常思考新事物,否則就會變成和機器一樣。思考是一種習性,也是一種觀念。每個人內心的觀念形成往往受主客觀兩種因素的決定:客觀在於人的學識、閱曆及人生成熟度,所有這些都需要時間去提升和培養;主觀在於人生觀的確定,極大程度上它是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像生了根的作物一樣越長越深越長越壯,成為一種強烈的意識趨向,時刻左右著人的行為。不進則退,如果你想增加生命的黃金含量,讓成功時刻伴隨著你的人生,你就必須將你的觀念和知識不斷更新、再更新——驅除舊思想,接收新知識。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主要通過學校獲取知識。這些知識一般都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它具有真實性、客觀性、可反複證實性,是人們經過社會的實踐反複檢驗後的認識,對所有的人都是適用的。

但在知識爆炸的年代,這些知識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新知識和新環境的挑戰。

據證實,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大學畢業後6至10年,曾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就有一半會失效!知識如同行駛的車輛,既有損耗,又有折舊,企圖一勞永逸簡直是不可能的。

今天,您的知識更新了嗎?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科技革命的不斷創新,使知識總量在不斷翻番,也使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據有關專家分析預估,最近30年產生的知識總量,相當於過去知識總量的總和!

更有一份關於知識更新周期的資料,清晰地顯示了這個周期的巨大變化:

知識更新的周期在18世紀是80至90年;到了19世紀後縮短為30至40年;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以前是15至20年,70年代以後是5至10年;而到了90年代以後,這個數字竟然縮短為3至5年!

知識在急劇膨脹的同時,其有效期限卻在大大縮短。社會發展的這種變化,使學習知識作為人們適應環境的基本手段,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據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民眾大聲呼籲:“未來社會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在這種形勢下,如果人們不懂得更新知識或者更新過慢,終將被時代所拋棄。

美國福特公司首席專家路易斯·羅斯對此也是深有感慨:“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像鮮奶,紙盒上貼著有效日期……如果時間到了,你還不更新所擁有的知識,你的職業生涯很快就要腐蝕掉。”

知識的更新關係到一個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既然它的意義如此重大,那麼到底有多少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已經在積極地為此做準備了呢?

在某次信息產業人才招聘會上,調研人員對5500位應聘者中的1000人作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在接受問卷調查的人員中,67%為男性,大專以上學曆占到97%以上,其中碩士占21%,博士占6%,工程師占92%。

調查結果顯示,63.7%的高學曆者認為工作中麵臨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專業知識更新快,知識結構不完整”。

這些被調查者肯定自己的工作壓力既不是競爭對手所致,也與“工作時間無規律,時常加班加點”無太大關係,而與過快的知識更新速度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這其中,又有兩成多的人認為“公司無法給予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更加劇了自己在知識更新速率過快這個情景下的焦灼感。

可見,知識更新的重要性已經為絕大部分尤其是高學曆者所認同並加以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自己的知識更新速度趕不上時代的要求而感到擔憂。特別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他們深刻地認識到,要想走在時代的前列,就得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努力成為複合型人才。

人類的曆史就是不斷更新知識的曆史。在知識更新周期迅速縮短的今天,隻有比別人更早地更新知識,才能在社會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如果你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認識不足,對自身所提出的發展要求也有欠考慮,用已過了“有效期”的知識去應對現實世界的挑戰,其結果必然是將自己之前的期望變成了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這樣,被時代的潮流淘汰出局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