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不求名來名自揚”(2011-12-10 09:01:59)(3)(1 / 2)

體驗式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流程獨特:破冰起航——挑戰體驗——分享回顧——提升心智——改變行為。簡單地講就是“先玩後悟”。玩,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玩,盡興地玩;悟,是在教師點撥下的領悟與傾吐。而其中的“破冰”(體驗式培訓的專業術語)字麵意思就是打破厚厚的冰層。它克服了以往通過外部方式,例如:領導或老師訓話、同事或同學調解等去強行打破人與人交往間的懷疑、猜忌;它能很好地幫助人們放鬆並變得樂於交往和相互學習。它起源於“冰山理論”。“破冰”就是將人的潛在意識調動起來,再通過一係列的經典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感悟人生,提升心智。

3、寓教於悟

體驗式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通過係列遊戲讓學生領悟其中所蘊涵的道理。如:《雨點變奏曲》——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互捶背》——有付出才有回報。《抓手指》——要及時把握機遇。《花開花落》——在不該開花的時節開花,凋謝得更快。《摘蘋果》——在不該結果的時候結果,果子會很澀。等等。

三、體驗式教育模式的設計特點

1、趣味性

體驗式教育模式的趣味性在於“先玩後悟”。教師把學生集中起來後,什麼都不說,先讓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圈,然後做各種妙趣橫生的遊戲,開心地玩,愉快地玩,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因體驗式教育模式屬校外教育的一種,既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也沒有統一課程教材。這些“缺陷”與“不足”可使課程模式更加靈活,項目與內容更加多樣化。教學中利用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影、小品等直觀生動的教育手段,如,我們經常問學生“2009年春節晚會捧紅了哪兩個人物?”在得到確切的回答之後,立馬跟學生做一個互動,來一個魔術,既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又最大限度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

2、競技性

體驗式作為“挑戰自我,熔煉團隊”的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競技功能,再結合中小學生好競爭,好競賽的個性,我們設計了一係列競賽,以提高學生自身的活動能力,發揮參與活動的興趣和主體作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進取精神和學習興趣。如,運用場地項目《穿越沼澤》《盲人方陣》《大腳鞋》等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通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團隊的協作精神,提升自身的素質。

3、針對性

讓學生在具體的項目活動中,體認(體驗並認識)到自我的潛力,如《空中斷橋》;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如《合力過橋》與《勝利牆》;個人與自然的關係,如《空中溜索》等。

4、安全性

體驗式教育活動必須保證學生和老師的生命與財產安全。因為體驗式既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受到學生的極大的歡迎,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是帶隊老師必須時刻牢記的。

四、體驗式教育模式的評價方法

1、 評價應注重過程

美·加德納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中提出八種智能,其中就提到有的學生在語言方麵有傑出的才能,有的學生在音樂方麵有天賦,有的學生具備自我認識的能力等。

新《課改》中也提出“在課程評價的技術手段上要有利於學生全麵素質的提高”,“從側重學習效果的評價轉向注重達到結果過程的評價”。

實踐告訴我們,單純根據活動結果下結論,這樣的評價方法不可取的。應要求學生“貴在參與”並從中獲得寶貴經驗、教訓,關注學生獲得結果的體驗過程,這樣才能體現課程的價值和教育的功能。

2、評價應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

評價應注重學生親身參與和全員參與程度,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到關注課程實施對學生發展的潛在影響,才能更好到達到體驗式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隻有把老師的評價、家長參評、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等方式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凸現課程評價的公正性。為此,我們開展了“文明宿舍”、“文明餐桌”、“優秀營員”及“優秀營排”的評比,淡化量化評定,注重學生的實踐鍛煉和能力培養。

五、體驗式教育模式的實踐成果與反思

我們探索用“體驗式教育模式”作“品質改善”的有效載體,給學生“減壓”等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學成果。由於各方麵的原因,有相當部分的學生,整日臉上沒有歡笑,有的甚至存在“習得性無助”現象。所謂“習得性無助”指有機體經曆了某種學習後,在情感、認知、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特殊的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習得性無助學生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隻完成不費力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美國國家讀書委員會的報告描述這類學生“懶散、怠慢,有時是破壞性的。他們不完成作業。他們麵臨困難的作業很快就放棄。他們在要求大聲閱讀、測驗時變得焦慮”。而“優勢定向學生”們盡管失敗了,但仍能保持原有水平,他們甚至卷起袖子幹得比原來更歡。體驗式教育模式就是要培養更多這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