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他:“作為一名素質教育工作者,找一個什麼樣的載體才能在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被學生喜聞樂見,大有文章可做。我沒有太高的奢望,隻是想帶學生找回快樂。所以一直在苦苦尋找這個載體,必須是從學校土壤裏生長起來的,必須是中小學生日常生活中醞釀出來的興奮點。把生活釀成酒漿,用快樂作瓶,用微笑命名,用和諧構圖,用舒暢著色,這就是我們的襯托。其次,中國人擅長的琴、棋、書畫、詩,相聲小品等諸多元素都可以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我想到了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綜藝節目,有選擇地拿來讓學生在社會實踐課上玩味。為了這麼做,我試著把門檻往下降,降到學生直接可以觸摸到的東西,由此,開始我的課堂。作為素質教育的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本身沒有學生,正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樣,它每次接待的都是不一樣的學生。學生與我們之間很陌生,距離很遠。這個距離,無法測量,他們總是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我們,這就是距離。如果我們與他們之間有1000步的距離,隻有我向前跨出第1步,學生才會朝老師的方向走其餘的999步。”
“盡管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陽光事業,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很重視,但她還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這就要求我們用心去思考如何培養中小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我們之間既然能談到這個份上,就說明我們都有更多的思考。不妨來一次徹底的暢談!”
“是的。就我們而言,不管什麼學校、什麼學生,隻要我們心中有學生,哪怕不是班主任,不是校長,課也一定能上好。問題的關鍵是首先要讓學生先崇拜你、佩服你。要讓學生問不倒你,學生想知道的,你知道;學生不知道的,你也知道。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積累,我們的國防課,學生就十分愛聽。我們的科技館,學生就愛進去看,甚至興高采烈地參與。再比如,我們在北京學到的一個遊戲:請學生伸出右手指,跟著老師邊說邊指:眼睛、鼻子、嘴,然後指著前額突然說‘後腦勺’。該遊戲的本意是‘行動永遠比語言更重要’。我通過多次實踐發現,此時學生中會存在三種情況:指後腦勺的、指前額的、指太陽穴的。於是,我用行為心理學上的知識,在開始組隊的時候,就幫助學生分析:指後腦勺的學生內心強大,不容受到幹擾,但它的缺陷是傳統,認為123之後一定是4;指前額的學生前衛、潮流,代表90後的特點;指太陽穴的,內心脆弱,經常人雲亦雲,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經常處在觀望階段。這樣,盡管與學生接觸才幾分鍾,學生都會從內心裏崇拜我、佩服我了,並說‘乖乖,這老師真厲害!’。此時,我會再接再厲,用‘雨點奏鳴曲’傳遞‘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用‘互垂背’傳遞‘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有付出才有回報’;用‘抓手指’傳遞‘要把握人生每一次機會!’有了這些形象的身體語言之後,再請出學生出來‘分享’點滴感受。之後,根據情況,再用解手鏈,兔子奔,蜈蚣走,激情手拍,森林與兔子,土著人打獵,桃花朵朵開,讓機遇不好的學生出來做AAB或四字成語的遊戲,立即會溶解人與人之間的堅冰,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瞬間使師生關係變成了朋友關係。”
其實,我們相互的這種交流方式,既沒有屏蔽自己,又各自在為自己的單位做廣告。我的用意是:學生來我們未成年社會實踐基地,不是社會上部分人所說的來玩玩而已,而是在傳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體驗生活,經受磨練,學會生存,學會自立,學會創新,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談話行將結束的時候,他對我說了這樣的話“在社會上混了這麼多年,真話假話,有分量的話,還是能聽出來的。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今天的談話,叫‘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一點也不為過呀!幸會,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