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時代齊梁兩朝帝王的故鄉嘛?這就是齊高帝蕭道成、齊武帝蕭賾景、齊景帝蕭道生等十二位皇帝死後長駐於此的陵園嗎?
我端起相機,一片蘆葦,幾塊石碑,兩雙石獸在夕陽中顯得悲壯慘烈。
我把焦距對準了那雄健俊美的石刻,這些死物當你一旦凝神而賞或是輕輕撫摸,用心靈與之交談對話,你會有一種難以抑製的深深的激動和感傷。
這石刻和石獸,既是體現帝王身份和顯示權力的標誌,又是我們民族創造力的典型代表作。中華民族是一個想象力極其豐富的民族,他們永不滿足現實提供的有限之美,而以超常的運思力,創造出鬼斧神工般的藝術品。你看那石獸,生得虎頭、豹耳、羚角,翅如鳥翼,身似蟒體,肢有獅足之剛健,脊有龜背之堅挺,整個軀體修長而矯健,呈S形動態,一個個撐足甩尾,挺胸昂首,仰天長嘯。尤其它那身上一雙翅膀,更以極具動感的渦狀紋、雲紋、雷紋組成,仿佛正振翅欲上青雲路,與萬裏鯤鵬比翼高飛。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南朝齊梁帝王死後大多歸葬於丹陽,目前已知墓主的陵墓有十二座,其中十座帝王陵墓都遺存有石刻,共十一處,26件。南朝陵墓絕大多數隻遺有護墓石獸而不見墳塚,我問友人這是為什麼,友人說,這種情況可能是地理關係,因南方水田溝渠多,如係平地築起的土墳,就很可能因年代久遠而容易流失湮沒。
遙想當年,兵戈相伐、紛爭四起的南朝與戰國時代一樣,是一個文化藝術繁盛的年代。從南朝十二陵可以看出,南朝社會那動蕩不休,方才產生了由皇帝強盛稱主的欲望並大量地表現在藝術上,那體型剛健強勁,氣勢恢宏,充滿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石獸;那吸足精氣的力量,至高無尚的威嚴,扶正祛邪的魔力,動人心魄的雄獅……無不是融進力量、進取和威嚴的主觀精神體現。
石刻,南朝石刻,一件件地印在底片裏,留在記憶中。夕陽漸漸地蠶食著石獸石碑,牧童也趕著食飽的肥羊朝著炊煙嫋嫋的地方去了。我,隻有我與友人,在餘暉盡落之時仍然依依不舍地撫摸著,撫摸著被風雨所蝕的斑斑點點的石獸。我突有一種感覺,它們從雕好到放置陵前,至今該有近千年的曆史吧,它們竟然就是這樣一直暴露在曠野中,受到自然界的風蝕和人為的破壞,默默無語已然成為了它們的個性。
別了,丹陽石刻,我帶走了你的全貌,卻難譯夕陽中你冷峻的沉默。
別了,南朝十二陵鏡之不幸而遇東施,硯之不幸而遇俗子,劍之不幸而遇庸將,石之不幸而遇我等凡夫。
嗚呼!淚如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