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上,現存最古老也最重要的兵學著作非《孫子兵法》莫屬,它不僅是春秋晚期以前兵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更以其極具價值的思想創造,為後人的兵學思考開辟了無數法門。茅元儀傾心讚頌道:“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謂五家為《孫子》注釋可也。”(《武備誌·孫子兵訣評》)而在筆者看來,即使將上述“先秦之言兵者六家”替換為“中國古代言兵者”亦不為過。在傳統兵學領域,《孫子兵法》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位崇高,無一匹敵。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兵學名著,其作者孫武的事跡,卻不見於先秦時期包括《左傳》在內的任何一部曆史文獻,僅在諸子著作如《荀子》、《韓非子》當中,有寥寥幾筆提及。西漢武帝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撰有《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此篇堪稱孫武第一篇傳記,太史公則堪稱孫子學研究第一人。
依據司馬遷的描述,可知孫武本是齊國人,以對兵法的精到見識,遠赴吳國拜謁闔閭,期望得到重用。吳王闔閭閱讀了孫武所撰兵法十三篇,了解了他的軍事思想之後,又進而想通過“小試勒兵”,以了解其用兵才能,於是便有了“吳宮教戰”的精彩一幕,顯示了他剛強果決的將帥素質。闔閭雖因失去兩位寵姬而心有不快,但他畢竟看出了孫武兼具思想謀略與實戰指揮的雙重才華,是一位難得的帥才,遂任以為將。孫武沒有辜負吳王的期望,在其後吳國數次對外戰爭中,均不遺餘力地貢獻了自己的才智。
孫武參與指揮的戰爭,有吳、楚柏舉之戰與吳、齊艾陵之戰等,均為春秋史上的經典戰例。柏舉之戰中的吳軍,對《孫子兵法》“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迂為直”、“避實擊虛”等戰術原則,予以切實有效的貫徹。吳軍實施戰略大迂回,對楚軍展開遠距離的戰略奇襲,迫使敵人倉促迎戰,節節失利,最終不得不逃離郢都。闔閭君臣的順利入郢,標誌著吳國的強力崛起,改寫了春秋晚期列強爭霸的基本格局。艾陵之戰的獲勝方也是吳國,此次大戰顯示了吳王夫差中原稱霸意圖的初步實現。司馬遷在《孫子吳起列傳》指出:“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在《伍子胥列傳》中,他再次強調“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均揭示了孫武為吳國霸業所作的突出貢獻。
圍繞《孫子兵法》豐富深刻的理論體係,古往今來的學者已作了各種各樣條分縷析的研究。對這部常讀常新的兵學名著,筆者認為值得著重介紹的思想有以下四點:
第一,統攝全局的大戰略觀。軍事戰略不僅包括狹義的指導與籌劃戰爭的方略,還包括廣義的指導和籌劃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方略。戰爭理論不能單單研究戰術謀略,還必須將戰爭與政治掛鉤,站在統攝全局的國家政治的高度,理性地審視戰爭問題。《孫子兵法》便擁有這種大戰略觀。本書第一篇《計篇》的開篇便有醒人耳目的表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強調了軍事學研究對於國家存亡、百姓生死的重大意義。而戰爭的勝負,在孫子看來,通過廟算是可以預知的。孫子將戰前廟算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五事”、“七計”。敵我雙方在社會政治、天時地利、將領素質、士卒能力、組織編製等諸多方麵的優劣情況,孫子認為必須一一考察,縝密分析,才能準確推斷未來戰場的勝負形勢。在《作戰篇》中,孫武還將《計篇》中的“五事”、“七計”未予涉及的戰爭與經濟的關係納入研究視野,強調了戰爭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謀攻篇》的“伐交”說,則強調了外交領域的縱橫捭闔對於軍事鬥爭的重要意義。在戰略學研究領域,盡管距離《孫子兵法》的問世已有兩千多年,但這種將政治、經濟、外交、法規、自然等納入戰略研究的做法,至今仍未被超越,可謂價值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