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結語] 曆史需要清晰的尋找(1)(1 / 2)

抗戰伊始,平山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子弟兵團隊,在太行山上,奮起殺敵,軍功卓著;平山團率先進駐南泥灣,創造屯墾奇跡,是模範中的模範;南下支隊,平山團作為主力馳騁南國,血灑湘粵,走過抗戰末期最為艱苦的“第二次長征”;中原突圍,平山團打響解放戰爭的第一槍;保衛延安,轉戰陝北,攻堅克難,一馬當先;挺進大西北,平山團是先遣團,翻雪山,過沙漠,平叛戍邊,把忠骨埋在雪域、沙漠。

經過一遍遍的文獻資料的翻耕,經過一個個老戰士、知情人的口述,經過一次次步腳的丈量,我眼前的平山團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前言中的驚詫,而是觸手可摸的真實。

比如,寫在《毛澤東選集》中的那個白求恩大夫,過去以為他離我萬裏,毫不相幹,而今卻發現“一個加拿大共產黨員的300cc的鮮血”竟然是輸進了平山團戰士的身體中!他的身影就曾活動在自己故鄉的家門口!

那個遙遠的、悠揚的歌曲《南泥灣》裏,“鮮花送模範”,竟然是敬獻給平山團的!

聶榮臻、賀龍、王震這些赫赫有名、鐵骨錚錚的將帥,竟然為平山百姓、為平山團的戰士們流淌眼淚……

在尋找中發現,那燦若星辰的名人,沙飛、鄧拓、孫犁、蕭鋒、楊展、雷燁、曹火星、戎冠秀、王二小等等,都和平山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堆疊的資料、書籍、回憶錄中,平山團的身影有很多展現。在尋找中我發現有許多“同盟軍”,楊潤身在尋找喇叭爺、栗戰書在尋找叔叔栗政通、劉峰川在尋找雷燁,陳真等人的《尋找英雄》,王錦思的《發現抗戰》等,可以說整個平山人都是同盟軍。翻開平山穀受民老人的回憶文章,他早在1984年就開始調查平山團戰士們的下落,穀受民回憶道:

男兒立誌驅敵頑,功業不成誓不還,埋身何須桑梓地,天涯到處有青山。

我的鄰居年輕的堂叔穀三成同誌,初戰即犧牲於晉西北的土地上,我的同學俠炳恒同誌,因重病失落於湖南鬱鬱蔥蔥的深山之中(據說被敵人殺害);我幼年時的啟蒙老師韓勳同誌,病故於河南的黃河之濱!從祖國北方的崇山峻嶺,到江南的綠水青山;由中原的千裏沃野,到西北的黃土高原,都有平山青年的鮮血點染!我們享受著社會主義的美滿生活,決不能忘記烈士們浴血奮鬥的昨天!

平山團在戰鬥的烽火中,培養了一批革命骨幹。他們為黨為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平山團第一任政委李銓將軍,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新疆軍區副政委,早於20世紀60年代與世長辭!現在還有一些幸存者,他們應該受到人民的尊敬。曾任平山團政委的左齊將軍和羅章將軍,前者在濟南軍區任副政委現已離退休,後者在北京離休,已76歲高齡。曾任平山團副政委的徐國賢將軍,長期任軍委工程兵副司令。平山團第一任特派員李法莊同誌早已轉業在京退居二線,1939年任平山團副教導員的王一清同誌,現任黑龍江省司法局長。我少年時代最好的同學何瑞星同誌,轉業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任副廳長。我少年時代最友好的同學候慕頗同誌,1937年10月參加平山團後就做軍需工作,曾跟隨王震旅長、陳宗堯團長南征北戰,解放戰爭時期進軍新疆,三十多年來,一直在帕米爾高原的南疆軍區任後勤部長。他今年離休回到故鄉附近的石家莊。但他的兩個兒子繼承父輩的軍旅事業,仍然保衛著祖國的西北邊疆!

在茫茫的網絡空間裏,亦有很多關注關心平山團的人和信息,一位遠方的網友找到了平山團南下征戰的遺跡,找到了烈士的犧牲地點……

隨手翻開一些資料,不難發現,日本人對於這段曆史的細致讓我們吃驚。比如日本的來住新平,他為了搞清聶榮臻將軍戰火中救助美穗子的細節,竟然22次來到中國,到井陘、平山一帶采訪調查。他繪製了美穗子獲救的詳細路線圖,記錄了護送美穗子的每一位戰士和民兵的名字。路線圖上標注了每一個村莊的名字和他們之間的距離。22次!我很驚訝!若換位思考,我們國家的一個普通小姑娘,在異國有一段經曆,會有人到異國他鄉做22次調查嗎?一些人,看過一兩本資料,就可以在賓館裏飛快地寫電視劇,一天寫一集,一個月寫完。熒屏上諸多“雷人”的抗戰劇,展示著這些“天才”的創作,但要麵對曆史時,覺得來住老人連續幾十次的調查,讓人獲得閱讀更為接近事實。曾到平山的王母觀山采訪,當地的農民告訴我們,日本學者來考察過多次,爬上陡峭的山頂,拿著尺子,尋找那些炮樓遺址,仔細丈量,記錄。大概凡有炮樓的遺址他們都曾丈量過,他們有精確記錄曆史的習慣。我想,這是否是我們遭受侵略的國人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