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荊軻悲歌慷慨的大義之舉是曆史紙頁上的,狼牙山五壯士是課本上的,而現在這些烈士都活生生如在眼前。王家川咬著敵人手指犧牲,曹振國在炮彈落下的一刻,推開戰友……還有栗政通回憶的二十八勇士,在沉默中一個接一個站到隊伍前麵……正如栗政通脫下棉襖衝進槍林彈雨中的心情:“沒有想著活著回來!”“烈士”、“勇敢”常常是用僅有的軀體繪出悲壯的一瞬,可歌可泣是後人的事情,而烈士們放棄自己的生命,換來的一定是留在活著人心頭的慘痛。
曾在359旅任宣傳幹事,和平山團一起墾荒的楊士斌曾回憶,他抗大畢業後,在一次戰鬥中,連續衝鋒,他的身邊隻剩下剛入伍的新兵小趙和連長的通信員。楊士斌拎起犧牲戰友的步槍,跳出戰壕與那個鬼子軍官要拚刺刀。小趙一躍而出,擋在了他的前麵:“你是學生,你閃開!”小趙的刺刀捅進鬼子的心髒,同時,鬼子的刺刀也紮進小趙的胸膛……夕陽如血,整個戰場隻剩楊士斌和傷殘的通信員,他們輕輕合上小趙怒睜的雙眼……
當然,在閱讀中,我讀到,在懸崖上,幾個女子被日寇追趕得走投無路,她們望著無底深淵感到害怕,她們用手裏的藍花瓷碗,遮住眼睛,縱身跳下去!以前讀過八女壯烈投江,而這個細節讓我無限感慨!生命啊,隻有一次,麵對死亡,沒有人不害怕的,這個悲壯而真實的細節,讀來無比感人。
在尋找當中,最明顯的就是情感的疊加。對那段曆史,對那些烈士們、那些仁人誌士們生發出濃濃的情結,感到了親近。如果說過去還有什麼好奇和目的,而現在十分主動的要歌頌他們人性美的光輝了。
正如一位文友所說,任憑你妙筆生花,也沒有真實的細節豐富、生動、震撼人心。我這一番尋找就是一番真實之旅。的確,我變得更加喜歡真實,不再總沉浸在戲說曆史當中,特別是在社會變革迅速的今天,真實又是何等的珍貴啊!
四
一日,走到樓下的菜市場買菜,那裏有個靈壽老鄉,兩口子開一個鹹肉麵館,土法鹹肉、手擀麵。我和女主人攀談過,經常去買她剛剛擀出的麵條。她總是手抓一把麵,遞給我,我隨便放一兩元錢,這可能是在這個城市裏唯一沒有商業標價的“交易”。那天,我突然聽到她高聲吩咐丈夫:“送他一碗菜!”幹脆而擲地有聲!原來是幾個農民工打扮的人在吃飯,不知何因向她要菜。誠然,3塊錢一碗麵,裏麵隻有幾個菜葉,若再贈送一碗菜肯定是賠了。但她卻十分慷慨,毫不計較。她的麵館許多年都不太景氣,但我總在她的小麵館裏隱約感受到一絲“豪氣”。
曾寫過“爭氣”,這方水土上的人,無論男女似乎都看重“氣”。《史記》中記載:古中山國區域,“地薄人眾,民俗懁急,歌謠康樂好悲”,“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我在尋找和感受這種“氣”。我們這一代教育兒女時總說:“要爭氣啊!”
平山團能成為鐵的子弟兵,兄終弟及,在民族的戰場上始終保守著這份光榮,在村村掛孝,戶戶悲歌之時,亦能將“悲歌慷慨”唱徹天宇,這和堅守“氣節”的民風很有關係。
作家梁陸鴻在《我們的子弟兵》一篇文章裏這樣描寫平山的“氣”:
如果說戰鬥在一線的平山團的勇士們,每天麵對著犧牲,麵對著血與火的考驗,麵對著失去戰友的悲痛和憤怒需要超常的勇氣和精神的話,那麼平山縣的父親、母親們在接到第一個兒子犧牲的消息後又毅然決然地讓第二個兒子穿上軍裝,這該需要多麼大的一種力量,恐怕不僅僅是“勇氣”兩個字所能涵蓋的。也許正是這種無法解讀的力量,賦予了平山團勇士拚死的勇氣及麵對死亡時無所畏懼的衝天豪氣,這是一種英雄氣,俠義氣,是血氣!是平山團無往不勝的原因所在。從純軍事的角度講,當年的日本軍隊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之一,日本軍人是當年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軍人之一,日本軍人不怕死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平山團一次又一次戰勝如此強大的敵人,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並且在戰鬥中逐漸用敵人的武器裝備武裝自己,到後來成為八路軍的王牌勁旅,以至於被毛澤東稱為“王牌中的王牌”,這絕不是偶然的。他們靠的就是這種驚天地泣鬼神、蕩氣回腸的英雄之氣,這是平山團的靈魂,應該說這也是平山的靈魂,平山人的靈魂。
一種精神之氣會影響戰爭,“士氣”是戰場取勝的根本。精神和態度是最終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最原始的投資。如果我們失去持續的精神投資,即便擁有再精良的武器,也可能失敗。
平山的母親們,人前不掉一滴淚,把兒子一個個接連送到抗日戰場,韓懷智在兒子走向戰場前,鏗鏘慷慨的一句話:“老子不怕死,兒子也不能怕死!”但是,戰火硝煙消失多年,今天的人民軍隊是否還保持當年的精神氣質?我們一代代在“蜜罐兒”裏長大的軍人們,若不持續“注射”民族精神的“強悍血性”,若不強化革命傳統曆史教育,還會長時間保持敢於亮劍、敢於犧牲的英雄精神嗎?我想,這些都值得全社會關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