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2)

關仁山

密林中行走,是金海龍先生創作的一部散文集。

密林,自然是生活之密林,人生之密林,是每個人都無法躲避之密林。密林中行走,這個譬喻很美,很妥帖,暗含一種自然起伏的律動,一種意緒安詳的宗教氣息。

欣賞《密林中行走》的文字,我感覺海龍先生在打掃生活的細節,清理思想的碎片,他陳述人事,測度人心,誠懇、莊重、有感而發,不空洞,不濫情,不流於形式和辭藻,豐富的生活積累,他隨手拈來,自成文章。然後,我看到的是渾濁之後的清澈,世故之後的天真,欲望之後的淡定,豐富之後的簡單,繁華之後的簡約,所得之後的放棄,匍匐之後的高遠……這是眼界,是通透,是活著的功夫。

金海龍先生在一家大型國有企業擔任領導職務,繁雜的工作之餘,他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比如他早期創作的報告文學《華北大劫案》影響廣泛,比如他去年出版的散文集《給我更多的燈》被稱為“適合全家一起閱讀的書”,比如他的散文集《保持生活的痛感》、比如詩集《飛行的陽光》等等。現在擺在我案頭上的是海龍先生的新作《密林中行走》。

一個企業領導能夠抽身關注文學並身體力行,是值得尊敬的。

當下很多人都在講中國的文藝複興,在我看來,要實現文藝複興,首先要學習好文學,文學若衰敗,其他的知識領域,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科學的,必定也受到影響。因為文學關乎人心,連人心都荒涼了,還奢談什麼人文建設、科教興國呢?另外,中國人在文化傳承上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自古以來,中國幾乎沒有一個恒定的、終極的宗教傳統。正因為此,林語堂先生才說,“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錢穆先生也有一篇文章叫《讀詩》,不長,但充滿真知灼見。他說:“不懂文學,不通文學,那總是一大缺憾。這一缺憾,似乎比不懂曆史,不懂哲學還更大。”錢穆先生主要是研究哲學與曆史的,但他對文學有崇高的評價,為什麼?因為他看到,中國的文學參與了中國生活、中國人生的建設,同時,中國文學也準確地傳達和闡釋了中國的思想。中國思想裏的儒、釋、道傳統,中國文化裏的很多精髓,許多都是通過文學來傳承和解析的。所以,文學比政治、比曆史更久遠。

所以,我很高興又多了一個文學朋友。

散文集《密林中行走》與他的上一部散文集《保持生活的痛感》在體例和內容上保持著一致性和連續性,都是書寫對生活或人生之事的體察、感悟、省思和發問,這些活生生的經驗和感受,樸素親切,發自內心。海龍的許多文字,與其說是寫出來的,還不如說是活出來的,活在當下,活在俗世生活中,活在一個有聲音和色彩的世界裏,讓心靈有所感受,也讓人在天地間有所行動。

讀這些睿智哲思的文字,如同與智者奇遇,這裏有靈光的閃爍,有魂魄的悸動,有神奇的魅惑,有無以言說的感動,有靈魂的拷問,還有一種叫做“會心”的東西。海龍的《密林中行走》,是對他所經曆過、打量過、思慮過的生活與事物的回望。

《密林中行走》最大的特點,還體現在海龍先生那獨特的思辨上。即使一個小話題或者一件小事情,他也有深刻的思考,那種切膚的,感同身受,同時又超越了小我的思辨,或者是思索,或者是反思,卻是鞭辟入裏,讓我讀出了一種人生與生活之“道”:

關於輕鬆的話題,他說:太在乎輸贏與得失,生活就會被綁架。遙遠的旨意,其實就在近處,就在身邊。

關於抱怨的話題,他說:自己的心痛,隻能自己療治。如苦茶啜後,再飲白水,水是甜的。啖過苦瓜,再嚼素饃,饃也甘美如飴。

關於人生,他用寬容、微笑、沉默、淡泊、舍棄、拒絕……去闡釋、表達他的體驗、認識、領悟。飽識人生之況味,隻為心靈的安妥,人生的自信或許就在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