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片《奮進中的後工》曾在重慶電視台滾動播出。在後工,筆者撰寫的董世清《他的成才之路》電視專題片獲重慶好新聞(專題片類)二等獎,電視專題片《在紅岩精神照耀下》在中央電視台《人民子弟兵》欄目播出。
奮進中的後工——建院35周年電視片(解說詞)
寫後工建院35周年電視專題片解說詞,曆時半年,我幾乎跑遍了全軍各大軍區的營房部和油料部以及各集團軍的營房處、油料處。特別令我難忘的有幾件事:
一、陳書記和他的圓口布鞋。陳書記高大而魁梧,人未進來笑聲已至。他拉著我的手急切地問:“母校好嗎?重慶變化大嗎?”弄得我準備好的一肚子話無從說起。陳書記笑容滿麵,十分和藹可親,特別是他穿的那雙洗得微白的圓口布鞋令我記憶猶新。
二、葉愛群和他的大理石大圓桌。葉愛群當時在惠州任42集團軍的軍長,晚宴在軍招一號廳舉行,特別搶眼的是整塊天然的可坐18人之多的大理石圓桌,桌麵潔白無瑕,光彩照人。據坐在身邊的軍政治部主任介紹,此桌全球獨一無二,一般隻用於接待總部首長。
三、薛淵和他的小舞廳。薛淵是蘭州軍區營房部副部長兼房管局局長,亦是四川老鄉,他招待我們很特別,早上喝茅台,每晚在營房部小舞廳舉行專場舞會,讓軍區戰鬥文工團的舞蹈演員伴舞。
四、普生有和他的鐵木大象。為給母校生日獻禮,雲南省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普生有自費專門從緬甸買了兩隻各重達1噸半的鐵木大象,拉到重慶,光運費就花了3萬元。
那時,人們把戰友情、校友情看得很重,全無功利。你去了,他那兒什麼最好就全給你,什麼“一品駝峰”“紅燜熊掌”“活吃猴腦”。走時,給得你拿不動。那時在後工,我隻是個團職中校宣傳幹事,無權無勢,頂多算個筆杆子,可這些首長卻把我當朋友。後來,陳書記來重慶還專門通知我去見了他!
這部專題片曾在重慶電視台滾動播出。在後工,我撰寫的董世清《他的成才之路》電視專題片獲重慶好新聞(專題片類)二等獎,我撰寫的《在紅岩精神照耀下》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人民子弟兵》欄目播出。
時光易逝,如駒過隙。光陰似箭,鬥移星轉。
伴著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踏著邁向21世紀堅定步伐,後勤工程學院豪邁地跨入了她的金色年輪,迎來了建院35周年隆重的盛典。
(出片名。校歌起。)
1961年11月6日,一個特別的日子。
1961年11月6日,一個難忘的時刻。
人民解放軍院校序列裏,增加了後勤工程學院的名字。兩江懷抱的美麗山城,有了一所培養我軍後勤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
35年,後工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
35年,後工人走過了一條曲折坎坷的道路。
軍旗,迎著曆史的風雨,飄過了35年,也指引著後工闊步向前。
白雲悠悠,仿佛在訴說,為了後工的今天,多少人嘔心瀝血,奮力拚搏。
湖水漪漪,仿佛在詠唱,為了後工的容顏,多少人艱辛耕耘,無私奉獻。
後工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凝聚了後工人揮灑的汗水,傾注了後工人無限的真情。
你看,老將軍、老首長用心血熬白的絲絲銀發,老校友、老專家用創造刻下的道道皺紋,它們記載了一個奮發向上的集體,一段艱苦難忘的歲月。
艱苦創業
白手起家,零的突破。
創業何艱,奠基備難。
要在這1300畝園地上,用雙手托起人才成長的大廈,實現學院騰飛的金色夢幻。
創業者以開拓的氣魄和膽識,遵照總後黨委確定的建院方針,全麵規劃,積極創辦,勤儉建院,邊訓邊建。
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由新鄉到重慶的搬遷,師資組建,專業設置,教材編選,實現了1962年9月1日正式開學的心願。
為了這一天,創業者們當年身居“竹笆屋”,甘與昏黃燈光相伴;為了這一天,他們常常口啃冷饅頭,挑燈夜戰;為了這一天,院領導帶領人馬上山開荒種糧。農場山高坡陡,往山上背肥料,往返一趟40多裏,沒誰叫一聲苦,沒誰喊一聲累。
連晴高溫算什麼?天寒地凍算什麼?饑餓浮腫算什麼?隻要心裏裝著明天,就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
特殊的時代,鍛造了特殊的群體;特殊的群體,完成了特殊的使命。創業者們為我們今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產。
1963年4月3日,學院首屆黨代會召開。
在莊嚴的黨旗下,院黨委一班人心潮澎湃。他們隻有一個心願,團結全院同誌建立良好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當好領飛的“排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