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寫的消息獲大獎,主要是問題抓得準,對當時全軍人才流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人物通訊獲獎,全靠標題取得好。好的標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標題有幾個要件:一是緊扣主題,二是形象生動,三是要短。
調研文章一般分“現狀、根源、對策”三部分,但要奪彩卻不易。一是要與當前中心工作“同頻共振”,抓住上下共同關心的擔心的敏感的問題探析之。二是在數據真實的基礎上有量化分析、比較,找準原因。三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具體辦法。四是語言要幹淨、樸實。不拖泥帶水,更不能畫蛇添足。
空工院舍得放“龍”入海後工院調入一人振興一個係
這篇消息獲大獎,主要是問題抓得準,對當時全軍人才流動起到了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
本報訊:國家教委近日正式批準後勤工程學院設立岩土工程博士點,從而結束了我軍院校該學科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曆史。調到該院不滿兩年的鄭穎人教授為此做出了重要貢獻。
鄭穎人教授是我國著名岩土力學專家。由於原任職單位空軍工程學院沒有該專業教學任務和科研條件,盡管院係領導對他十分關心,但他仍感到有勁用不上。
後勤工程學院建築工程係岩土工程學科點從1985年開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由於缺乏有實力和影響的帶頭人,學科建設一直上不了台階。去年年初,該院經與空工院協商,將鄭穎人教授調來負責岩土工程學科的建設,並從人力物力上給予大力支持。
調進一名人才,振興了一個係。近兩年來,鄭穎人教授在後工建工係做出了突出成績,一座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實驗室初具規模;一支年齡結構、職稱搭配合理的學術梯隊已經成形。他本人除指導3名博士生和擔任本科生、碩士生日常教學任務外,還完成和初步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總後基礎研究基金項目在內的14項科研項目,並且撰寫了幾部高質量的學術著作。
筆者就此事采訪了總部有關部門。他們說,由於種種原因,像鄭穎人教授原來那樣難以施展才能的教員,在全軍院校並非個別。如果都像空軍工程學院那樣舍得放“龍”入海,像後勤工程學院那樣為人才提供一展身手的環境,那麼人才就能流動起來,我軍現代化建設步伐就能加快。
(原載《解放軍報》1993年12月13日 第2版頭條,獲全軍好新聞二等獎)
命脈——記全軍優秀教師、後勤工程學院蒲家寧教授
這篇人物通訊獲獎,全靠標題取得好。好的標題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標題有幾個要件:一是緊扣主題,二是形象生動,三是要短。
野戰輸油管線是現代戰爭機動力量的命脈。可你知道我軍野戰輸油管線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是誰嗎?他就是後勤工程學院蒲家寧教授。
今年57歲的蒲家寧,沿著這條“命脈線”整整摸索了37個春秋。1952年,他懷著獻身新中國國防教育事業的宏願到軍事院校執教以來,為了創建我軍自己的野戰輸油管線專業,他與同伴們一道,從設備購置安裝到實驗室籌建,從學員招收到課程設置,夜以繼日地忙碌著。創業伊始,沒有教材,他廢寢忘食,在短時間內把35萬字的俄文《軍用油庫》教材啃了出來。他始終堅持收集掌握國外本學科的最新信息,直接掌握當代輸油管線建設的最新成果。
1977年以來,他閱讀了英、美、蘇等國大量的教材及有關資料,結合我國實際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先後主編了《野戰輸油管線》等5部教材,出版了《輸油管道工作狀態的調節》譯著,共計200多萬字。由於他編寫的教材既兼收了外軍之長,又注重了我軍的特色,受到總後的高度評價。1986年,他又根據管線現代控製的理論,提出了“野戰輸油管線自動控製和自動保護論證”,獲軍隊科技成果獎。他主持研製的“雙功能泄放閥”,填補了野戰管線工況控製的空白,在控製和結構設計上都達到了國外先進水平。
蒲教授的科研出自於教書育人的強烈願望。為培養思想好、技術精、能力強的人才,他把對學員滿腔的愛全部傾注在一個“嚴”字上。大家都說:“在蒲教授眼裏容不得絲毫馬虎。”有一次,兩名研究生去成都軍區管線大隊實習回來,寫出的論文質量不高。星期天,他專門把這兩個研究生請到家裏,聯係自己的親身經曆,說明軍事科研的嚴謹求實精神,是關係到戰爭成敗的大事,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嚴師出高徒,經他培養出來的學生遍布全軍各個管線部隊和教學科研單位,有的成為本單位的學科帶頭人,有的走上了領導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