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寧教授曾4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兩次榮立三等功,1989年被評為全軍優秀老師,並被聘為軍隊科技進步獎油料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獎總後勤部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學會石油貯運委員會理事。如今,他仍然辛勤地耕耘在教育園地上。
(原載《解放軍報》1991年11月12日,獲解放軍報“紅燭讚”征文三等獎)
關於學員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調研文章一般分“現狀、根源、對策”三部分,但要奪彩卻不易。一是要與當前中心工作“同頻共振”,抓住上下共同關心的擔心的敏感的問題探析之。二是在數據真實的基礎上有量化分析、比較,找準原因。三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具體辦法。四是語言要幹淨、樸實。不拖泥帶水,更不能畫蛇添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處在與社會有千絲萬縷聯係的軍校學員,人生觀價值觀也出現了許多引人注目的變化。深入研究學員的這一變化,有針對性地搞好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當前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調查研究,把握新形勢下學員人生觀價值觀變化的軌跡
鄧小平同誌視察南方重要談話以來,我們對學員思想情況進行了三次較大範圍的調查。通過個別談話、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法,基本上摸清了學院2286名學員人生觀價值觀的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學員的人生觀價值觀正在發生可喜變化,總的趨勢是積極進取、奮發向上。
其一,自覺把國家發展與個人前途聯係在一起,衷心擁護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調查中,有90%以上的學員對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許多學員說,不搞市場經濟,中國就沒有前途,個人就沒有出路。
其二,立誌成長的意願更加強烈,普遍增強了學習的緊迫感。學員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是,今後人情和關係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有限,沒有本事就可能被淘汰,因而學習專業知識的空氣較之以往更加濃厚。年初,建築係舉辦課餘微機應用學習班,計劃培訓30人,開訓第一天就有250名學員報了名。
其三,“官本位”意識淡化,立足本職崗位實現人生價值成為共識。座談中,絕大多數學員表示,當官不是軍校學員唯一的人生目標,隻要對社會發展和軍隊建設有貢獻,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求真務實、貼近現實和社會需要,已成為學員行為的明顯特征。
其四,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據統計,學員除參加集體組織的文體活動外,每個人年平均看電影和錄像在60部以上,最多的達到120部;閱讀課外書籍在110本以上,最多的達到220本;90%的學員有收音機或錄音機,除用於學習外語外,主要是用來聽音樂;有一半以上的學員有照相機;課餘時間玩電子遊戲機、打台球的也相當普遍。
調查中也發現,一部分學員在人生觀價值觀上還存在一些消極的方麵:
一是在人生目標上,為誰活著、怎樣做人的問題,少數學員解決得不夠好。個別學員說:“共產主義是空的,眼前擁有才是實的。”有的信奉愛情至上,為了愛情可以置一切於不顧,僅今年上學年就有3名學員因此產生輕生念頭,一名學員因愛情受挫自殺身亡。追求物質享受有一定的普遍性,從對1500多名學員的調查統計看,年收到彙款77萬元,平均每人達480多元;除正常生活費外,平均每個學員年個人消費上千元,最多的達4000餘元;學員中上街坐出租車、探親坐飛機已有相當的數量。
二是在價值觀念上,一些學員不能擺正個人與社會、軍隊、集體的關係,個人主義傾向有所發展。有的學員抱著實現個人價值的目的選擇學習內容,重視民用知識、應用知識、專業知識和高新知識的學習,輕視軍事知識、政治理論學習;有的認為在軍隊工作影響了個人價值的實現,調查中有23%的學員表示畢業後就轉業,有20%的學員還準備“下海”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