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優良作風在少數人員中有所喪失。有的教員治學不嚴謹,為人師表差,考試前向學員漏題、泄題。去年有8名學員考試作弊被退學,28名學員被黃牌警告。有的機關幹部認為,為教學服務不是為教員服務,為基層服務不是為基層幹部和學員服務,對涉及教職員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不去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
上述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認識上有誤區。一些人把經濟建設為中心與“經濟建設代替一切”等同,產生了輕精神建設的傾向,反映在學院建設中,個別單位曾一度把創收的多少作為晉職晉銜、立功受獎、分配住房的重要條件。二是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學院緊靠繁華的鬧市區,周圍1000米內,有舞廳、卡拉OK廳、錄像室、電子遊藝室、個體書攤、發廊、美容院等近200多家,這些場所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六害”問題,對學院精神文明建設極為不利。三是經費投入明顯不足。以政工費為例,每年缺口在60萬元以上。這是製約精神文明硬件建設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學院精神文明建設的對策
第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列入學院建設五年規劃,黨委重點抓。院、各部處係局定期分析精神文明建設的形勢,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堅持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向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
第二,加大教育力度,打牢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在繼續抓好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形勢政策教育、以人生觀為核心的“四個教育”、以條令條例為主要內容的法紀教育、以紅岩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教育、以宣揚新典型為重點的示範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基本行為規範的培養。在黨員、戰士中開展“不抽煙、不喝酒、不下館子、不購高檔便服、不坐飛機、不打的、不隨地吐痰、不說髒話、不亂扔雜物,不浪費”等“十不”活動;在全院開展“文明教室、文明食堂、文明寢室、文明執勤、文明辦公、文明生產、文明行車、文明就餐”等“八文明”活動,使教職員工做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
第三,優化校園環境,為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良好條件。一是營造文化環境。在近期內,著力為全院官兵辦好十件實事:建好管好用好一個多功能文化活動中心;為每個係設置一個閱報亭;修複損壞的籃球場設施;對全院的文化器材進行一次全麵檢修;撥出專款,增設中央台加密電視頻道;定期為基層舉辦音樂、新聞、文學、球類、棋類等文體骨幹培訓班;增加圖書館“雙休日”的開放時間;在家屬區建立教職員工俱樂部,為教職員工提供業餘活動場所;切實組織好學員的第二課堂活動,為學員開展小發明、小創造等提供必要的器材和經費;宣傳部門每季度為基層推薦一本好書,文化部門每月為基層推薦一首好歌。二是營造政策環境。完善激勵機製,對基層和機關幹部實行定期考核,特別突出的,在晉職晉銜、立功受獎上予以傾斜。實行機關內部崗位輪換、機關幹部與基層幹部雙向交流製度,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三是堅持封閉式管理。在全國貫徹執行條令條例和軍委總部規定的基礎上,要求全院官兵做到“六不準”:不準到營業性歌舞廳跳舞,不準購買和傳看黃色書刊、音像製品,不準賭博,不準私自參加地方社團,不準參與宗教迷信活動,不準炒股經商。嚴格請銷假製度,控製人員外出,加強幹部值班和門衛管理,定期不定期地組織軍務、保衛、教務等幹部到駐地文化場所、商店、飯店進行檢查,節假日組織人員晝夜巡邏,對違反規定的人和事,嚴肅處理,保證我院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
(原載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部《後勤政治工作》1996年第13期,獲解放軍總後勤部政工調研論文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