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歲月與文字(代後記)(1 / 3)

2005年9月,我的散文集《夢裏琴聲》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集子中收錄了我2003年到2005年間的一些習作。雖然《夢裏琴聲》得到許多讀者的讚許,十幾所大學圖書館也先後收藏了這本集子,可我始終誠惶誠恐,覺得那是一些青澀的很不成熟的文字。記得當時我在後記裏說“如果誰翻開這本小冊子稱它為書的話,我會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為我深知我薄弱的文字功底和疏淺的學識沒有資格寫什麼書”。這些感覺直到現在依然如是。那時候將稿子結集,隻是選擇了一種存留方式,不至於使那些零星發表的文字失散而已。集子出版後不久,一個做編輯工作的朋友打來電話,他說有幾個網站在賣我的書,當時真是嚇了一跳,我那本醜陋得羞於拿出來見人的小冊子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網絡書架嗎?滿是疑惑地查詢,果然,查到七個網站在賣,其中包括時代網,中國讀書網,中國圖書網,卓越網等一些大型網站。盡管定價不一,有24.8元的,有29.8元的,有打完折11元的。但無一例外把我的這些文字列為親情散文。我欣喜中恍然大悟,是美好的親情打動了人們。

是的,親情,動人而美好。我從小失去家庭,隨年邁的外婆長大。或許正是因為美好親情的缺失才使我對親情更為渴望,更為珍惜。細細審閱那些文字,自己也常常感動得熱淚長流,才發現60多篇散文中有近40篇寫的是親情。那時雖已30多歲,但是在我描寫親情的時候,心,幾乎是停留在童年時代,不無渲染地將成長過程中的親情放大,再放大,生怕有所遺漏。親情,對我來說彌足珍貴。《夢裏琴聲》中的那些文字,是對複雜而又簡單的生活的宣泄與回味,更是一次對親情揮霍般地反芻。之後的幾年,我感覺自己迅速地長大,就像一口氣講完了一個在心頭徘徊已久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之後,長舒了一口氣,然後發現自己身處在一種真實的生活中。一直擠著笑容的臉上,突然間就爬滿了皺紋。生活是嚴肅的,多麵的,鮮花枯木,陽光黑夜,冷暖交替。生活中不僅有親情愛情,還有許多傷和痛。不僅有對我恩重如山聖母般的外婆,還有讓我感到尷尬和辛酸的往事。不僅有我童年的歡樂,還有外婆的艱辛和負重。那座在我心中一直是聖殿般的青磚灰瓦小院兒,其實除了陽光和溫情,它很潮濕,有著嗆鼻的黴味兒,牆根處有許多鼠洞。屋頂因年久失修時常露出絲絲藍天,簡陋的門板遮擋不了門外的風。記憶中除了有我無憂無慮的笑聲,更多的是外婆的歎息和夜半偷偷哭泣的聲音。貧窮,疾病,親人的離散以及人情冷暖,眉眼高低,那時的每一縷炊煙每一頓粗茶淡飯其實都滿含著外婆的惆悵和艱辛。生活,是一個太複雜的多元素大組合。在對這種組合的認知中,在這本集子裏,我第一次在文章中提及了我的父母。這些文字,已不再僅僅是親情的溫馨,更多的覆蓋著抹不去的蒼涼,甚至,這種蒼涼直接貼伏在文章的題目上:《白雪蝴蝶》、《冬日陽光下的父親》、《胭脂黃昏》……白雪、黃昏總在我的筆下遊走,莫非它們來自我的心境?

懂得蒼涼,是因為成熟了?還是滄桑了?

突然間很懷念一些時光,那些青春時光。看似已長大成人卻不懂得憂愁不懂得思考生活,很真實很無知但也很幸福。比如十六、七歲的時候,在一貧如洗的家境中,依然樂此不疲地與妹妹一起跑到河邊去放自製的風箏,然後比葫蘆畫瓢填寫古體詩,互相取笑、打鬧;比如中午我午睡的時候,被妹妹嚼東西的聲音驚醒,然後她悄聲請我吃蘋果,偷偷告訴我,這蘋果真的很好吃才一毛錢一斤,然後不好意思地傻笑著補充:不過是因為有了蟲斑才便宜的。那些有了蟲斑才便宜的蘋果讓我們吃得很滿足,那種日子,滿是缺憾卻真的很甜。那些時光裏,心中總是溢出清澈的情懷,不是因為愛情,好像也不是因為親情,更不是因為富有。那種單純清澈真的讓我找不到它的源頭。或許僅僅是因為年齡、花季和青春時日吧。那些日子我寫滿了三個日記本,還為它們一一起了名字。第一本日記是淡綠色的封麵,是我很慎重選擇過的色彩。但究竟為什麼,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記得寫在扉頁上一首小詩是《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