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他自認為自己的工作方式很科學。他每天按時上下班,周末也不怎麼加班,但是他卻不能否認:他經常把工作拿回家做,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使自己有更多的機會,以便更快地達到成功。每天晚上下班回家,他的心裏都會想著那些尚未完成的工作。他隻希望能快點吃完晚飯,然後獨自在書房中對著電腦完成剩下的文案工作。但是很快他就發現,這個工作需要的是靈感,而很多時候,自己腦子裏一片空白。每天白天的工作已經讓他疲憊不堪,晚上的效率自然很低。但是他卻仍然無法離開電腦去陪陪家人。如果孩子問他一些問題或者纏著讓他講故事,他就特別不耐煩,甚至忍不住要發脾氣。時間長了,妻子對他熟視無睹,孩子見了他也躲得遠遠的。漸漸地,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和工作習慣已經快把自己壓垮了。這時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習慣,發現自己是該回歸生活了!於是,他不再把工作帶回家,而是在下班前努力做完它們。回到家中,拋開所有與工作相關的事情,幫妻子做晚飯,給孩子講故事,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看著電視說話聊天……慢慢地,他發現每天的工作在上班時間也可以做完了,而且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妻子對自己也溫柔多了,孩子更喜歡與自己聊天探討問題了。自己從來沒有想過,原來生活也可以這麼美好!
西方有一句俗話說:“工作可以使一個人高貴,但也可能把他變成禽獸。”我們總是既想在工作上做出一番卓越的成就,又想過自在愜意的生活。可是,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結果往往是得到這個的同時,也失去了那個。
可口可樂公司前任CEO迪森曾經說過,人生就像是一場在空中接拋5個球的遊戲,這5個球分別是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你很努力地拋起然後接住這5個球,不讓它們落地。很快地,你會發現其中隻有工作是一個橡皮球,即使你一不小心失手跌落,它還會彈起來;而其他4個球——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則都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讓其中任何一個掉下,都會破損,甚至粉碎。我們是該回歸生活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作給我們帶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有著不同程度的神經性焦慮,這種壓力和焦灼感讓我們無所適從。心理學專家認為,要避免這種壓力和焦灼感,關鍵在於休息時間裏你是否能夠真的放下。
你是否嚐試著在工作與生活間劃出一道明晰的界限?留一點空間給私人生活——不把工作帶回家。試想一下班你就可以關掉電腦、手機等一切與外界連通的渠道,人間蒸發,享受一段絕對的休息時間,不再考慮與工作有關的任何人和事。你可以獨處,或者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裏,陪著家人享受天倫之樂。這是多麼幸福又讓人神往的情景啊!
或許這個節點就在你的家門口,隻要邁進家門,嚐試著讓自己放鬆下來,徹底與工作脫離,重新做回你自己。
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一個人,隻有事業和家庭兼顧,才叫真正的成功。是男人,就得做到左右逢源,把事業和家庭的關係理順。一味地隻追求事業,成了個工作狂,極少顧及家庭甚至根本不顧家,即使他成績斐然,那樣的男人也不算成功。
中國城市街頭每天早上都有一道風景線:無論是大人、孩子、老人,還是學生、上班族,不是手裏拿著麵包、包子邊走邊吃,就是拿著裝滿早點的袋子一路狂奔。很少有人在家好好吃完早餐再出門的。
有些家長為了工作,一直加班到很晚,下了班還要忙著與客戶吃飯應酬。晚上到家孩子已經睡了,早上孩子起床去上學,他還在睡覺。每天忙碌得連孩子都不能看上一眼,更談不上交流。孩子的一日三餐隻能交給快餐店,真不知道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還有沒有良好的身體、有沒有良好的家庭觀念。
北歐國家的家庭都非常重視用餐時間,他們的晚餐和早餐一般都是在家裏與家人一起共享的。每天早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完早餐後,再各自去單位和學校。晚餐也是這樣,一家人邊吃東西邊聊聊當天發生的奇聞趣事。就連很多商場、酒店都是一樣,它們每天下午四五點鍾就打烊,不去賺更多的錢而去陪家人。因為在他們眼中,沒有什麼比陪家人一起吃飯更重要了。
事業與家庭兼顧,才是真正的成功。
彼得·林奇出生於1944年,1968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1969年進入富達管理研究公司成為研究員,1977年成為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出任麥哲倫基金的基金經理人的13年間,基金的年平均複利報酬率達29%,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基金投資人超過100萬人,成為富達的旗艦基金。1990年5月,彼得·林奇主動辭去基金經理人的職務。
彼得·林奇在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就,他被稱為“第一理財家”“首屈一指的基金管理者”“投資界的超級巨星”。投資大師紐伯格認為,巴菲特和林奇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兩位投資家。連同索羅斯一起,他想用“天才”這個詞形容他們。但是,“如果讓我選擇誰是最完美無缺的,整體來看,我隻會選彼得·林奇。他的人品可稱第一;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在華爾街是個‘神’級人物。還有一點讓我欽佩的是,他知道什麼時候退出,回歸家庭”。
彼得·林奇是一個工作狂,他在工作上投入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和精力。他每天早上6點15分乘車去辦公室,晚上7點15分回家,他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超過12小時。他每天要閱讀幾英尺厚的文件,每天聽200個經紀人的意見,每天午餐都見一家公司的負責人。他每年要旅行16萬公裏到各地進行實地考察。此外,在不進行閱讀和訪問時,他則會幾小時幾小時地打電話,從各個方麵來了解公司的狀況、投資領域的最新進展。
彼得·林奇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發現商機。他會特別留意妻子卡羅琳和三個女兒的購物習慣,每當她們買東西回來,他總要問上幾句。1971年聖誕節前的某一天,彼得·林奇陪著妻子和女兒去附近的購物中心進行采購。妻子卡羅琳買了一件“萊格斯”牌緊身衣,並向林奇誇讚這個品牌。彼得·林奇認為這家公司的產品大受歡迎,公司業績自然搶眼,於是麥哲倫基金當即買下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的股票。沒過多久,股票價格竟達到原來價格的6倍。發現BodyShop是因為女兒們一到商場就衝進這家店購買護膚品,而事實證明這家提倡“健康”而非“美麗”的公司成長性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