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通過朋友認識新的朋友,每天讀半小時書(2 / 3)

董思陽結識了很多朋友,但其中同齡人卻很少。“可能因為我總是考慮公司的事情,經曆也比較豐富,反而和同齡人有了代溝,朋友都是30歲左右甚至40歲以上的人。”即使和前輩老師相比,董思陽仍有著極大的自信心,“年長的企業家經驗和判斷力比我強很多,但我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失敗,創新精神更強”。

這些朋友在她成功的道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是比較開朗的人,想到就去做。但做了之後肯定會發現有不了解的地方,除了買專業書籍研讀,我還會向前輩和關鍵人物請教,迅速學到精華,將書本知識大而化小,更快上手。要勤於向他人請教,虛心求問。書本知識固然可貴,但要學到人生和工作經驗,就一定需要向人學習。”

在籌備有機餐廳的過程中,董思陽遇到了一個困惑:當時,有機食品才剛剛起步,國內很多消費者都不是很相信,隻有30%的人會試試看。而接受有機食品肯定需要一個過程,除了進行宣傳和教育,如何做才能確保自己的利潤長期增值才是最重要的。帶著這個問題,她找到了必勝客中國品牌總經理,並向其請教,得到的經驗是:第一,要有兩份菜單,有有機的特色菜,也要有普通的菜單。第二,采用薄利多銷的策略,既保證了利潤,又擴大了有機菜品的宣傳。

董思陽接受了這兩條建議。首先,她把有機餐廳與日常的茶餐廳整合起來,這樣遇到不接受有機食物的顧客,也可以選無機菜。另外,她還兼顧到女士、老人等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推出了營養早餐,以酸奶、奶酪、麥片等食物為主;特色套餐,專為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食用的阿斯巴甜糖和料理;以及減肥養顏套餐,以橄欖油和純淨水烹調,以有機蔬菜為主要原材料,確保了食品的天然營養和健康價值。

此外,就是薄利多銷。以芥藍為例,無機的成本是1.5元,有機的成本是3元。其他店裏無機的普通芥藍賣18元,她們的有機芥藍就賣22元,雖然價格略高,但是也不會讓消費者明顯感覺貴。

就這樣,董思陽的有機餐廳著力穩定發展,在餐廳的服務和口味等穩定之前,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就這樣,她打贏了第一場仗。做餐飲前三個月都會賠錢,但她的有機餐廳第一個月就實現了收支平衡。

董思陽滿懷感恩地說,自己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遇到了無數良師和伯樂。

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無論一個人的能力多麼全麵,都不可能隻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問題。那些高端的人脈就算我們可以從“父親”手中繼承過來,但如果本身沒有高超的人脈維護能力也不可能維持長久。所以一個成功者要知道構建什麼樣的人脈圈子最能帶給自己幫助,要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充足的人脈,更要知道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來經營和維持自己的人脈。

你所認識的每一個朋友,他們也都認識很多朋友,隻有你把你們的關係真正經營好,他們才會幫助你介紹更多新朋友。也就是說,如果你對別人好,別人自然也會對你好。如果你對別人不好,卻總想著別人要對你好,那肯定是天方夜譚。所以善待每個人是經營你人脈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所以,重點不是說你有多少朋友,而是每個真正的朋友都需要你用心去理解和了解,他真正需要什麼,你可以對他幫得上忙的地方是什麼,如果你願意先給別人提供幫助,別人自然也會願意給你提供幫忙。

每天讀半小時書。

讀書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為了博聞強記,或許隻為思考人生的價值,思考生命的意義;或許隻為消遣時間,消遣生活……

周總理曾經說過,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從古至今,關於多讀書的格言警句,不絕於目:“開卷有益”“行萬裏路,讀萬卷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高爾基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為在我們的一生中,經曆畢竟有限,不可能每種知識都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獲得,那就需要依靠書籍。書籍是人類知識的載體,它記錄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每一點進步,通過閱讀不同的書籍,掌握各個時期、各個種類的知識,這就是讀書的真理。

讀書不一定非得做學問,讀書不一定非得要成績,對我們個人來說,書籍還可以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豐富自己、提高品位、啟發心智。正如我國古人所說的“修身養德”,讓自己具有更高的修養水平。

從書中尋找答案。

讀書可以啟發人的心智,成功者往往都是愛讀書的人。培根有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於思辨。

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是大多成功者的選擇。

王石,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9年2月辭去總經理職務,任萬科公司董事長。

王石曾經說:“作為萬科的董事長,隻有不斷地讀書、學習,接受新的觀念、學習新的方法,才能在知識創造財富時代,不被淘汰。就像登山一樣,讀書也是一種生活狀態。”

早在剛開始參加工作不久,王石就發現自己同別人的思維方式不太一樣,總能在信息把握、市場判斷上快別人半拍。這是因為他有很強的英文閱讀能力,而且經常閱讀英文書籍和報紙雜誌等,在信息的搜集上處於優勢。另外,自己在大學期間曾自學政治經濟學,使自己對商品經濟規律有了方法論上的掌握。

後來,做企業時,知道自己還需補很多書本知識。於是王石就利用公務去香港的機會,購買了很多財會、企管方麵的書籍。創業的頭兩年,白天辛苦一天,晚上回到住處無論多晚也要自學兩小時的課程。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王石驚喜地發現國內出版界開始大量出版過去被視為禁書的種類,包括最令王石開啟心智的一套“走向未來叢書”,以及張五常先生的《賣桔者說》、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和《增長的極限》、科爾內的《增長、短缺與效率》等。這些書讓王石的思想煥然一新,就像一間緊閉的屋子,突然大開門窗,一股清新空氣撲麵而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