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做為親戚之間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顧、幫助乙方,而乙方則回報以不冷不熱、不謝不頌的公事公辦的態度,時間長了,甲方必定會生氣,認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關照的冷血動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認為甲方幫助他是應該的,那甲方必然會終止與乙方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雖然沒有什麼物質好處給予回報,但經常以自己的勞動幫甲家做點家務活、跑跑腿等作為感謝,甲方也會得到心理平衡,也是願意與乙方繼續交往下去的。
事實上,不論是一般關係還是親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願意聽到一句別人對他們的感謝話,雖然他們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貼切的話無疑對他們是一種心理的補償。
因此,當我們求一個關係疏遠的親戚辦事時就更要注意這點了。如果我們能夠先“報李”,再求“投桃”,也即,先施恩,再求辦事,這就能使人在感情上更容易接受,那他們為你辦事的可能性也就增大了。
在求關係疏遠的親戚辦事時,你可充分運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對方,然後做出諾言,讓對方能夠相信自己,這樣,才可能先得到親戚的“報李”。
但有一點是要注意的,就是在做出“投桃”的允諾之後,就必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有諾必踐,千萬不要做出“小人”行徑,暗中坑了親戚一把,那時“親情”這兩字也將變得不值一文了。
所以,有諾必踐,有“報李”必有“投桃”,這是繼續保持良好親戚關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前提,切不可“一次性處理”否則,在今後的社會中,再想利用親戚辦事那真是難上加難了。
方法二:循序漸進
遇到麻煩事,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親戚關係來解決。親戚有遠親和近親,對於近親,一般都能幫助解決問題;而對於遠親或平時不走動已經疏遠了的親戚,如果要求其幫忙辦事就要考慮對策了。
這時,一蹴而就的辦法不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會使人產生厭煩情緒,“有事情了才來找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步使其能夠接納你,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情境中的玲玲之所以失敗,原因就是太過突然,未讓對方產生心理接納過程。畢業分配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關係到一生的前途,輕易找人辦事,人家在心理上還沒有接納你,又如何能夠答應幫你這樣重大的事情呢。不要說多年沒有打過交道的親戚,即使是經常見麵的也隻能慢慢商榷。
諸如像玲玲這樣的一種情況,應當提前做準備。在一年之前做工作都來得及。經常到親戚家裏串串門,聊聊天,幫助做一些家務事,逐漸加深感情。待到畢業時,經常向親戚提示一下,請教注意事項,適當的時候開口委婉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當然,必要的花銷是應該的。
有很多人覺得,現在是經濟社會,隻要有錢,什麼事也能擺平。其實,真正到了事情上,就怕“燒香都找不著廟門”,即使再認錢的親戚也會注意避嫌的,況且,勢利的人最忌諱的也是勢利。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預料到的,也許是剛剛認識的親戚,如果遇到麻煩事就直接說明情況,有很多親戚也會通情達理,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玲玲的做法給人的印象是,“求人才知道聯係,純粹是利用的感覺”。
因此,在平時注重親戚關係,用到時才能方便。
方法三:主動出擊,積極沾親
中國自古就有“沾親帶故”一詞,“沾”可以理解為攀附,它是利用親戚關係的一個好方法。
“沾”這一字是關鍵。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處於困難之中,需要就某事求助於別人時,不妨拿出“踏破鐵鞋”的精神來,就不怕沒有“覓處”。
現代社會中,由於經濟的發展,人際關係的複雜,許多人的信念開始蒙上了一層金色的膜,他們已不再重視原先中國傳統的價值理念了,一切都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當先。因此,成功者有之,失敗者更有之,成功了固然可喜,可失敗的人呢?許多人也因此困惑於求助無路的煩惱之中,這時,大部分人會順應“時代的潮流”,在“送禮風”的鼓吹下,去求爺爺、告奶奶,當然,這“爺爺、奶奶”也不會那麼輕易地幫你,在等價交換的基礎之上,你有可能會擺脫失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