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未分明

生活圓桌

作者:古十九

作為訥於言的乘客和出租車司機,我們沉默,但不寂寞。他的手機朗聲播放“滴滴打車”提示,他聽著這些生意信息臨淵而羨——其中離我們最近的一單,隻有400米;我則在趕赴自己的目的地同時,順便知道,這個疏雨滴梧桐的初冬下午,街上的人們各自想去往何方。

好聽的女聲:“我在紫金山水苑,要去省國畫院。”我認識的一位老畫家就住在這個小區,可是他的家人要替他跑一趟腿?“我在長江路總統府,要去河西××酒店。”必是遊客被雨掃了興,才看了一個景點便悻悻欲歸。還有一條用方言播發的請求反複了好幾次:“我要去新街口。”沒交代自己所在位置,不知起點;目的地也不具體,況且是令眾司機們望而生畏的大堵點,於是便聽見他徒勞地再次、再次呼叫。

做一單生意,或者僅僅是聽說一單生意,出租車司機就可以獲悉人們一程奔波忙碌的起止點。早些年,曾接替一位懷抱小狗、身穿皮草的女士上了出租車,司機滿含羨慕地主動向我透露前一位乘客的路線圖:她從下關(城西北)打車到這邊(城東南)來打麻將!好一條犀利奔放的娛樂對角線。

快遞員知道我們買了某樣東西,但線索在收貨後就戛然而止;發型師知道我們哪天將參加哪種形式的派對,但夥伴存疑;汽車店知道我們即將開一次長途,但目的地不詳,除非偷看導航儀查詢記錄。這些從業人員遠遜於出租車司機,因為前者所掌握的客人資訊僅限於起止點的一端,是點狀的,不成線,更不成麵。

另一種能對他人生活展開無限遐想的職業是超市收銀員,以及超市垃圾桶的拾荒者——人們隨手丟棄的收銀小票提供了密集情報。如果一個人買了咖喱、土豆和肉,那麼他家今天的晚餐主菜還用猜嘛;如果他買了一次性紙杯、咖啡和茶、鞋套,外加一罐地板精油,那麼背後的故事可能是:新裝潢的小家庭迎來第一撥客人。如果隻買一瓶鎮江香醋,指向不明;如果他還在蔬菜櫃買了生薑、酒類櫃買了花雕,就令人期待了;如果他還在水產櫃買了固城湖螃蟹,幹脆直接劇透了,太沒意思。

在大數據時代,自然不用翻垃圾桶這麼麻煩。超市電腦係統的後台,能看到所有消費單據的構成,等於掌握千家萬戶的生活片斷。偶爾超市會打電話問我為何好久沒有光顧,我申辯:明明上周五才去過!對方“哦”一聲掛了電話。我想,他大概分析了我的小票數據,可想破腦袋也不知道我買這些東西是要幹什麼,忍不住來找我詢問正確答案,卻沒敢問出口。

我到了,捂著腮幫子下車。司機不用回頭就知道,這是個在上班中途忍不住牙疼趕來就醫的公司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