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掉的這匹馬,又是君王最喜愛的,所以又增加了一條罪狀;
因為馬的死,君王要處死你,這消息如果讓老百姓知道了就會怨恨君王,讓鄰國知道了就會看不起齊國,讓君王背上一個重馬不重人的惡名,這不是你的第三條罪狀嗎?
你犯下如此三條大罪,就應該處以死罪。”
齊景公聽完這些話,趕忙離開坐席,一邊搖手一邊說:“算了吧,把養馬人放了吧!別損害了我仁愛的名聲。”
晏子的話表麵上處處順著齊景公的心意,口口聲聲數落馬夫的罪狀,而實際上卻是字字句句諷刺齊景公,從反麵申述齊景公的錯誤,點出殺掉馬夫的危害是“積怨於百姓,示愚於諸鄰”。
我們可以看到,晏子這種正話反說的方式可以放大荒謬,讓人更清楚地看到荒謬的真麵目從而達到了更好的勸諫效果。
西漢時期,漢武帝的乳娘犯了過錯,漢武帝便讓她遷出宮外,以示懲戒。
乳娘不願遷出皇宮,就找大臣東方朔幫忙,希望他能幫助自己說幾句話。
東方朔聽完乳娘的訴說後,安慰她說∶“你如果真不想走的話,就在別人將你帶走的時候不斷地回頭注視漢武帝,千萬不可說什麼話。這樣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這天,乳娘將要離開皇宮,但她執意要和漢武帝辭行。見到漢武帝後乳娘卻什麼也不說,隻是滿眼淚水,回頭向漢武帝看了好幾次。東方朔故意大聲地說:“乳娘,你快走吧!皇上現在用不著你喂奶了,還擔心什麼呢?”
漢武帝一聽這句話,如雷擊一樣,感到十分難過。想到自己是吃乳娘的奶水長大的,她又沒有什麼大錯,就立刻收回成命,赦免了乳娘的罪過。
在這個故事裏,東方朔巧妙地利用反語,說漢武帝已長大了不需要她喂奶了,正是借此說明向漢武帝是吃著乳娘的奶長大的,武帝僅僅因為老人的一點小過錯,就將其逐出皇宮,豈不成了忘恩負義之徒了嗎?這樣東方朔成功的達到了規勸漢武帝的目的。
當我們遇到棘手的問題時,采用正話反說的方式,在虛順實逆、明褒暗貶的語言怪招中,可能會收獲正麵說理難以出現的奇效。
現實生活也常常存在這樣的情況。正麵的語言交往已不能進行或難以奏效,也就隻好先以反話製人,再找機會平反。
反語的應用不在於多,而在於精,隻要能讓對方聽懂你的意思就可以了。反語規勸還有一個要求,即反語必須幽默風趣,氣氛必須輕鬆,使別人生不起氣來、心甘情願地接受你的規勸。如果你態度生硬粗暴,隻會引起對方的憤怒。把握分寸,學會用反語去說服務人,才能免於被動使你更容易達到目的。
製造戲劇性,增強吸引力
千篇一律的東西容易讓人感到乏味。人與人打交道也是這樣,普通的人總是容易被忽視。不妨用些小技巧,製造一些戲劇性的效果,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做了皇帝,征召天下各地賢良正士。於是,全國各地的讀書人紛紛湧進長安城上書應征,一時間長安城人滿為患。當時寫作使用竹簡,劉徹翻閱了堆積如山的竹簡,但隻有一篇自薦書深深打動了他,獲得了禦筆親點的唯一名額。此人便是後來著名的“智聖”東方朔。靠著一封自薦書,東方朔成為唯一的幸運兒,從此開始汗青留名的生涯。
那封讓東方朔在萬人之中脫穎而出的自薦書是這樣寫的:
“我東方朔少年時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撫養長大成人。我13歲才讀書,勤學刻苦,3個冬天讀的文史書籍已夠用了。15歲學擊劍,16歲學《詩》、《書》,讀了二十二萬字。19歲學孫吳兵法和戰陣的擺布,懂得各種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戰時士兵進退的鉦鼓。這方麵的書也讀了二十二萬字,總共四十四萬字。我欽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22歲,身高9尺3寸。雙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齒潔白整齊得像編排的貝殼,勇敢像孟責,敏捷像慶忌,廉儉像鮑叔,信義像尾生。我就是這樣的人,夠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