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催促相親(2 / 3)

王二牛的母親叫李玉米,父親叫王金稻,地道的農婦和農夫。他們的父輩期望糧食有好收成,能填飽肚子,所以給他們起名字時帶著糧食名。他們長期待在大山深處,文化水平低,視野狹窄,婚姻觀念十分傳統。

這一天,正當王二牛思緒紛飛時,突然他的手機響起了悅耳的音樂聲。他回過神來,掏出他那款外殼掉漆的雜牌手機一看,顯示的是老家的電話號碼,料想肯定是爸媽打來的。他按下接聽鍵,輕輕地“喂”了一聲,那一頭卻傳來急促的聲音——他的母親幾乎是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二牛,明天就回來!!”

王二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今天才農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放假還有一周時間,哪能明天就回去?於是他好聲好氣地解釋道:“媽,還沒放假呢。”

母親斬釘截鐵地說:“跟老板請假,明天一定得回來!”

王二牛的心突然懸了起來,莫名地想到了什麼,便詫異地問:“媽,是什麼事?幹嗎這麼急?”

母親終於道出原委:“給你介紹了個妹子,她都回家了,對你挺有意思,你早點回來跟她見麵。”

原來是相親!王二牛心裏一怔,暗呼不好。他本來心裏有上官美卿,老媽現在又提另找女孩的事,讓他非常為難。為了不讓同事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以免被笑話,二牛走出辦公室,來到走廊回母親的話:“哎呀媽,我不是有女朋友嗎?”

母親帶著不屑的口氣回道:“你還提那個美卿啊,哼,在日本嫁給別人都可能,我說兒啊,你傻啊!”

王二牛覺得說不過母親,便以另外一個理由搪塞:“這……可是我要上班。”

母親快言快語地反駁道:“是上班重要還是娶老婆重要?上班事小,娶老婆關係一輩子。一定得回來,否則,你永遠都不要回來了!”

聽母親語氣很重,話還說得這麼絕,二牛不禁大驚失色:“啊!媽……”

“就這樣,快回來!那女孩可好了,你要抓住機會。”

接著,母親滔滔不絕地介紹起女孩子的情況,說她怎麼怎麼好,成功概率會多麼多麼高,要如何如何把握,最後又再次命令他快馬加鞭地趕回去。

母親介紹的女孩叫王姍姍,是同村人。其實王二牛認識她,認識的方式還很特別。幾年前,他同村的朋友王旦要追王姍姍,於是經常去她家坐,有時還特意邀請王二牛一起去,主要是幫忙壯膽。於是二牛在充當電燈泡時便認識了王姍姍。不過,後來王姍姍看不上王旦,覺得他文化素質低,家庭條件又不好,況且那時她年紀不算大,還不急嫁,就委婉拒絕了王旦。但現在她已經二十六歲了,在老家的女孩子中算大齡剩女了,所以急切地想找個人嫁掉。

王二牛見過幾次王姍姍,因此對她頗有印象,知道她文靜善良,個子有一米六多,身材略顯豐滿,外貌雖然不算十分漂亮,但也還過得去;做家務事勤快利索,任勞任怨,村裏人評價頗好,都說肯定能做賢內助。對於這些,王二牛是完全滿意的,不過唯一差強人意的一點是,二牛覺得她文化程度低了點,初中畢業,還沒什麼穩定的工作,是個普通打工妹,而自己畢竟是真正的大學本科畢業。一種類似門當戶對、文化相當的潛意識作怪,讓二牛總是傾向於找個也有大學學曆(起碼也要中專學曆)的對象。其實,這個想法不是僅他一人才有,想當初他剛讀大學時,父母也有這個願望,說日後找個上過大學的姑娘,雙職工,日子就和和美美了。但後來父母發現兒子雖然是大學生,但並不是那麼好混,大學擴招後,滿大街都是大學生,別說像當初想象的那樣一畢業就有什麼官可以當,就是連謀個職業都難。即便找到了工作,工資還不如農民工掙得多;就這樣的工作,如果你不想幹,還有許多人爭著幹呢。再加上二牛的年紀逐漸增大,也使他們改變了觀念,不指望娶大學生了,隻要不打光棍,娶上個就知足了。

王二牛雖然從心底裏難以接受學曆偏低的女孩,但也勸自己不要看輕初中文化的女孩,或許初中文化的人並不一定比大學文化的人差,照樣能發展得好,而且以後還可以讀電大深造拿文憑——盡管他不知道王姍姍是否有這種上進心。這也是他出於無奈而對殘酷現實的妥協。他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是窮苦的農民,沒辦法像別人一樣“拚爹”。由於學習條件有限,讀書成績又一般,高考隻考上冷門的農業大學,卻還不想回家搞農業,他畢業後便在城市漂泊謀生。好不容易通過應聘找了家國企,但隻是勞務工,沒有後台,沒法轉正,工資隻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僅夠開銷。後來又跳到私企工作,雖然無正式工和勞務工之分,但工資待遇也很一般,扣掉房租和飯錢等各項開銷後,幾乎成為“月光族”,更別提買房子車子了,這就加大了成家,尤其是找個理想妻子的難度。雖然他名義上有個所謂的女友上官美卿,可是她一去日本就三年,還不知道肯不肯回來,有沒有誠意嫁給他。

剛才跟母親通過電話之後,王二牛雖然從心底裏不排斥去相親,但不怎麼願意請假提前回去,因為在公司請假沒那麼容易,要層層審批,最後老板簽字同意了才行,相當麻煩。即使請下了假,那也是要扣工資的。況且,年終獎還沒發呢,誰知道請了假後老板肯不肯發,萬一打了水漂怎麼辦?年終獎估計就兩千元,或許對於那些高薪白領而言根本塞不了牙縫,但對於經濟拮據的二牛來說,這可是不小的數目,能夠保證過年的基本開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