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百年祭》說課稿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徐禮誠
一、說教材
《貝多芬百年祭》是英國戲劇家蕭伯納在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時寫的一篇祭文,課文選自《外國詩歌散文欣賞》的第六單元,單元主題是“準確把握人物精神”。
文章並沒有過多地描述為我們所熟知的貝多芬坎坷的一生,隻簡要提及他的雙耳失聰、終身未娶。本課內容重點是從他的精神品格與音樂創作的角度入手,分析他的偉大靈魂與不朽成就。
所以我在解讀課文時通過20世紀英美新批評派“文本細讀”的理論,抓住課文後半部分,即從音樂創作史的角度分析貝多芬音樂的深刻思想內涵,解讀貝多芬的深沉孤獨感,那種隱藏在貝多芬不羈個性後的人的孤獨感。
二、說學情
對大多數高二學生來說,文中諸多專業名詞可能不太好理解,而作者從音樂史角度評價貝多芬就更不易讀懂。所以我重點從寫人散文一般的閱讀規律方麵引導他們探究,聽其言觀其行,對比中見特征,探究人物性格特征。相信學生在高一練習了一係列寫人記事散文閱讀和寫作,現在把握蕭伯納筆下貝多芬的人物精神應該沒有太多障礙。
三、說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寫人散文,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特別注意了閱讀目標與寫作目標的統一,讀寫不分離。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蕭伯納筆下貝多芬的音樂特征及性格特點,並認識兩者之間的關聯。
(2)體會寫人散文描寫手法的豐富與細致生動,並借鑒這些寫人技巧。
2.過程與方法
(1)鉤玄提要,細讀文本,通過自主閱讀與分組合作,探究與領悟貝多芬其人其樂的特征與價值。
(2)學會分析複雜句子,自覺關注文章的遣詞造句,豐富自己的語感圖式,提高語文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貝多芬的奔放不羈與熱情狂野,準確把握人物精神。
(2)領悟貝多芬的深刻思想與深沉孤獨,思考人生。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內容的理解上,準確把握貝多芬的人物精神。訓練學生在文本閱讀中鉤玄提要,並通過長難句子的分析認識貝多芬的音樂與性格特點。
這節課的難點,我認為,應該不是通常所說的領悟貝多芬的反抗精神,這一點顯而易見。按照我的理解,難點是領悟貝多芬的深刻思想與深沉孤獨,進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主要起到引導作用,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力還給學生。
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與閱讀經驗,聯係校本教材中的預習篇目,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的第十五章,集中寫森森在貝多芬音樂的陰影下苦心孤詣探索自己風格的那一章,創設情境。進入課文閱讀中充分調動學生搜尋並概括貝多芬的音樂特點與性格特點,在合作探究中準確把握人物精神,之後繼續小組討論,分析課文中的寫人技巧,並借鑒練習。
五、說教學過程
導入。情境教學能極大地激起學生的學習願望,促進學生主動、創造性地學習,所以我利用校本教材中的相關篇目,通過描寫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等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感受音樂殿堂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