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我的“大書房”(2 / 2)

窮家寒舍,別說書房,就連書櫃,書桌也沒有,甚至連個書架也難找,然而,我卻有一個令我神往而又自豪的“大書房”,它就是“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我兒時的聖殿,心靈的天堂。

“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位於漢口中山大道中下段的一個“丫”字路口上,由窄漸寬,兩邊綠樹成蔭,兩條馬路若放射狀的斜線叉開,遠遠望去,顯得十分巍峨壯觀。它的主體建築原是漢口有名的金城銀行,後改建為武漢圖書館。1958年,武漢圖書館遷至南京路原商業銀行大樓和原大孚銀行一樓(外借處),這裏就成了專職的少兒館。

老金城銀行

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曾經是江城的驕傲,它令不少外地城市,包括一些大城市的人羨慕不已,因為當年的中國,很少有這樣如此規模,如此宏大,如此專職的少年兒童圖書館。

我有個同學住在保華街,是他告訴我有這麼一個既能看書而又不用花錢的好地方。第一次是他帶我進去的。一踏上那厚厚的寬石台階,望著那高高的古羅馬式的廊柱,我的心凝重了。我懷揣著萬分的虔誠,抑製著百樣的興奮走進了大廳時,頓覺豁然一亮,在我這個10歲的孩子看來,眼前是如此地富麗,如此地堂皇,我沒見過皇宮,但我相信這裏比皇宮還氣派。

少兒館有好幾個閱覽大廳,一樓二樓都有。閱覽廳裏主要是一些報紙,雜誌和其他少兒讀物,當然還擺有大量的娃娃書,可以隨便翻閱。這裏有《少年文藝》、《小朋友》、《兒童時代》、《兒童文學》、《我們愛科學》、《知識就是力量》、《動腦筋爺爺》等等,新的舊的都有,很齊全。我是來著不拒,一次又一次地看個飽,看個夠。

憑著一些有效證件,比如說《小學生手冊》之類的,在這裏就可以借到大量的“字書”了,隨借隨看,閉館時還書,再拿回證件,一次看不完,下次還可以借。如果辦了借書證就更好了,還可以把書帶回家看。

這裏,有寬敞的大廳,舒適的桌椅,充足的光線,還有無數本看不完的書;這裏,沒有人向你翻白眼,耍脾氣,嫌惡你,或是現以鄙夷的神情。到這裏來的人,隻有一件事,那就是看書,看書,看書。雖地處鬧市,室內卻安靜得很,沒有一點躁動,常常隻聽得到沙沙的翻書聲和人們的呼吸聲。間或,一縷陽光透過雕花鐵欄鑽進屋裏,一陣清風掃進廳堂,讓人覺得祥和,自在,怡然有種別樣的滿足和幸福。

大概有個一年多的時間,每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多數時候是在這裏度過的。去多了,就和管借書的阿姨混熟了。有位阿姨塊頭大,臉很小,卻是一臉的慈祥。她說她最愛翻看我的《小學生手冊》,因為上麵記載的學習成績看了叫人喜歡,還說她的兒子和我差不多大,可是他卻基本上不到這裏來看書。

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也在劫難逃,大量的書籍被燒,被偷,被搶,被毀……人們告訴我,讀過的這些書統統是封資修的大毒草,統統是害人的,教人學壞的,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在一個是非顛倒、人妖顛倒的時代你隻能是無話可說。

我兒時曾經的大書房沒有了,悠悠白雲,空餘我的思念。無書可讀,我的人生仿佛經曆了一個靈魂出殼的階段,讀書所帶來的那種頃刻間的悸動,那種心靈上的震撼,那種精神上的難以名狀的愉悅和滿足都漸行漸遠了,在一段時間裏近乎消失了……

所幸的是,社會本身就是一座大書房,是任何力量也毀滅不了的,我並沒有間斷我的閱讀,我的靈魂不久又實現了新的對接,又有了新的棲身之所。我始終把閱讀,特別是品讀,作為自己人生的最大享受。

1973年,我伯父工作的漢口民眾樂園熄火了,因為同屬文化係統,他被調至武漢圖書館工作。少兒館雖獨立成館,行政上仍屬武漢圖書館領導。我伯父在圖書館工作了12年,那時候,意識形態方麵控製得仍然很嚴,但畢竟是內部有人,我還是借了不少一般外麵不讓看的書。

我記不得最後一次走出武漢少年兒童圖書館這座聖堂是什麼時候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距現在已經有40餘年了。雖然我多次從她身邊擦肩而過,但心裏卻從沒有再進去看一看的欲望。原因很簡單,她留在我心中的,是豆蔻年華時的風采,是女神般的聖潔和高傲,我實在不忍有另外的形象來替代她,褻瀆她,毀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