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苦,就怕沒機會。—《人民日報》對弱勢群體生存狀況做了一係列調查報道,這是他們最無奈的呐喊。
不怕紀委瞪眼,就怕“小三”翻臉。—有人調侃說,“小三”倒戈是反腐新利器。這難道隻是一個黑色幽默嗎?
恨爹不成剛。—網友評出的2010年度最給力之語。
中國幾千年解決不了的重男輕女問題,竟然讓房地產解決了。—網友戲言。
不救對不起良心!救了就可能對不起自己。—南京一老人雪天摔倒,躺在馬路上,有路人不扶卻自發為其打傘。
再不是過去添口人就是加雙筷子那麼簡單了,現在的筷子得是鑽石筷子。—北京一年輕母親很感慨,她的寶貝上3年幼兒園花了十幾萬元。
此外,進行關鍵詞搜索,《讀者》雜誌中出現“教育”一詞的文章共有3064篇,“環保”共358篇,“生態”471篇,這不但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還為現代化建設的全麵發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發出持續而清晰的聲音
一位讀者來信說:我忽然發現,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已經被一本64頁的《讀者》概括得一覽無餘。這可能正是我們都在讀《讀者》的原因。為了發揮自己獨特的力量,《讀者》通過長久的關注來推動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向前發展。如編輯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興則國興,教育衰則國弱”的道理,對教育投以持久的關注。許嘉璐認為,教育的本質功能是留存、傳承、創造文化的基地。《讀者》雜誌恰恰構成了這樣的一個基地。
《讀者》有一個“社會”板塊,其二級欄目“社會之窗”“今日話題”“雜談隨感”所刊登的文章都是談論社會發展問題的,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能引發讀者的討論。比如《讓中國人汗顏的帖子》列舉了許多國人的劣根性,讀者反響熱烈,手機短信投票數量居當期第一。可以說,《讀者》引導了更多的人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自然與人類的和諧,這些關注進而轉化成行動,凝聚成力量,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因素。
為了保持與時代同步,《讀者》的發展、變化和調整都緊密地貼近時代。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富有時代氣息的事例,傳達真、善、美,是《讀者》的風格之一。當然,社會發展牽涉各種各樣的問題,《讀者》對社會的關注,不是單維度而是多維度的,不是單一題材而是跨題材的。在具體表現上,從可持續發展到民風世風,從官僚腐敗到戶籍製度改革,從教育公平到社會公平等社會問題,《讀者》都有所論述,在這個觀點蕪雜的時代發出了自己清晰而響亮的聲音。具體來說,《讀者》對社會發展的關懷在以下六個方麵比較突出:
一是《讀者》的編輯們都有濃濃的知識分子情懷,對教育開啟民智、造就人才之功能深以為然,由此長期關注我國教育的現狀、熱點、改革和長遠發展;二是認識到公平正義和民主自由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路徑,刊登了大量有關社會公平正義和民主自由的文章;三是提倡環保理念及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一本雜誌特有的生態文明思想和表達體係;四是意識到社會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的重要一環是大眾的科普教育,因而刊登許多文章盡可能提高民眾的科學素養;五是自始至終秉持公益和慈善觀念,身體力行傳播正能量;六是關注社會特殊現象和特殊人群,典型的是三十年如一日地關注艾滋病現象和這個群體,盡一本雜誌之力推動我國防艾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