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邊報道:中國不做旁觀者(2 / 2)

在6月13日《環球時報》英文評論版的一篇專欄文章中,人民日報駐曼穀高級編輯丁剛老師提到“皎漂”,一個極少被中國媒體提及的詞,即使這個地方發生了動亂,似乎也很少有中國人關心。作者指出,對中國而言,皎漂絕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城市。一條全長2380公裏的油氣管道將以這裏為起點,延伸至中國昆明。一旦該項目竣工,中國從海灣國家和非洲進口的原油當中有很大部分將無須經過馬六甲海峽,而是直接從皎漂登陸,運往中國。對中國而言,這不僅意味著運輸的便利,更意味著以往在馬六甲海峽和南海地區中國麵臨的能源運輸戰略壓力得到大大緩解。外電在對該地區動亂的報道,幾乎全部都提及了這一地區對中緬油氣管道的重要性,遺憾的是,中國媒體卻像局外人一樣置身事外。

這個案例不是孤立的。隨著周邊國家事務與中國的聯係越發密切,前文提及的“周邊內政”與“涉華事務”也將越發密不可分。中國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對周邊事務進行追蹤報道、分析、研究,這不僅僅是宏大的軟實力建設,更是非常日常、現實、迫切的需要。隻有有了這樣的準備,一旦發生突發事件,我們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拿出一針見血的報道和評論。

周邊報道絕非事件性描述那麼簡單,需要我們細致地拓展資源,這項工作無法畢其功於一役,需要長時間的投入。這項工作的目標十分明確:一方麵,我們需要在周邊動態發生變化的第一時間給予關注,這是最起碼的一步。另一方麵,我們需要新鮮的聲音,在第一時間給予到位的解讀和點評。唯有如此,在事件發生的時候,一家新聞媒體才可能迅速組織一份豐滿的新聞策劃,而非人雲亦雲刻畫事實。在微博時代,事實本身可以以光速被共享,新聞的獨家性越來越側重於視角與分析。在周邊報道領域,自始至終開拓延展性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報道基調淺析

個人認為,在周邊報道的基調問題上,是很可以從現有的外電報道上吸取一些經驗的。最重要的基調是真誠、客觀、冷靜。為什麼今天一些外電報道令中國人反感,另一些則讓人拍案叫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者的程式化非常嚴重,浮光掠影居高臨下指出你的問題,你已不相信對方是真的關心。而後者往往觀察獨到,剖析冷靜,讓你覺得真正切中時弊,值得引起重視。

在今後的周邊報道中,中國媒體將不可避免地對周邊國家自己的社會和政治進行報道分析,其中包括批評性報道。每個國家都有各自長久背負的傳統,每個社會都有幾個解不開的死結,批評性報道並不難做,難的是一針見血。真正切中時弊、能把一個問題講透的報道非常難做,不僅需要冷靜的觀察,更需要同時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鞋裏思考。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做出真正令人敬佩的新聞報道來。

在涉及重大國家利益的周邊問題上,比如領土爭端,同樣要做到客觀冷靜,切中要害。這樣的報道不是增添一兩聲憤怒的呼喊那麼簡單,背後需要對曆史的了解,對時局的洞悉,對不同分析和研究的把握,否則報道將蒼白無力,更談不上做出新意來。

對於中國媒體,尤其是對外傳播的媒體而言,周邊報道是今後一塊需要積極介入的領域。我們可以更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在必要的時候進行民調,給出積極的建議,在涉及中國利益的問題上為決策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一方麵,媒體人自己要了解周邊,把報道話題做深做遠;另一方麵,媒體人有義務讓公眾更深地了解周邊動態,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在周邊話題上培養出一個客觀、平衡、多元的輿論環境來。這一點不僅有利於與周邊國家在草根層麵的交流,也將在外交層麵上讓中國與周邊國家打交道掌握更多主動。

(作者係環球時報英文版評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