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發揮優勢(1)(2 / 3)

(1)北大求學

1982年,張璨考進了北京大學,就讀於國際政治係。在大學裏,張璨就是個活躍分子。1984年,在北京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大學生演講大賽中,張璨以《我與中華同崛起》為題,獲得了第一名,當時20歲的張璨還當上了北大學生會中的副部長。那時,她的夢想是當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一名女大使。

但是,在大三的時候,張璨卻被告知,她的學籍被注銷了,原因是3年前張璨曾考上了某大學,但她沒去報到,第二年又考上北大。按當時規定,有學不上的考生必須停考一年。

這件事對張璨打擊挺大的,在學校裏,同學們都對她說:“你散散心吧。”兩個同學一邊一個攙著她,在城裏散心。“他們怕我想不通會做傻事,這種場景就像現在八寶山那些遺屬被人攙著從告別室出來。”

“這件事至少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遇到什麼事都不能哭,遇到什麼問題都要想盡辦法去解決。”張璨暗暗地對自己說:“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堅定,一定要比別的北大同學讀更多的書。”

1986年7月,同學們畢業了,很多被分到中央國家機關當幹部,這讓張璨很羨慕。她自己也完成了學業,卻沒有文憑,隻得到一紙說明,大意是說被注銷了學籍,但堅持上課,成績合格,學校不管她的分配。在張璨的畢業紀念冊上,同學們給她留下這樣一行贈語:“與眾不同的經曆,造就與眾不同的道路。”

(2)白手起家

由於沒有工作,一離開校門張璨就開始在中關村到處找工作。她鼓勵自己說:沒有工作也許會更有前途,因為自己麵對的機會更多。

一天,她揣著推薦信,到中關村的四通公司求職。路上遇見了大學同學,同學對她說:你為什麼不能自己幹?於是張璨被領到中關村一間不起眼的小平房裏,在那裏她見到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閻俊傑。

張璨由此下海。

房子是租農民的,公司是借別人的,他們拿不出錢注冊自己的公司。張璨辦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洗窗簾,粉刷牆壁,貼不幹膠廣告,把他們“英華經理部”的小門臉,收拾得幹幹淨淨。

沒有本錢,他們借上別人的電腦,拿到自己店當樣品。有人來買電腦,談妥價,交上錢,張璨他們便撒腿出門,飛快地買回台電腦,一點點地開始原始積累。

自己組裝電腦,經常熬到下半夜兩三點。累了,打個地鋪或在沙發上歇會兒。他們常到廣安門車站提貨,因為常去,車站的小夥子都認識張璨,一見她,老遠就喊:“大姐大姐,你又來了!”每回都先吊她的集裝箱。一集裝箱的貨,他們幾個人一會兒就卸完了,張璨說自己就是那會兒累的,落下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

張璨曾這樣說過:“該打水掃地時,就得打水掃地,該忍受和忍耐時,就得忍耐,你熬到一定地位,你才能夠有發言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磨煉、體驗,更是學習的過程,幹大生意,也要從小本經營開始。”

她同幾個夥伴從沈陽一家大公司的倉庫裏,以幾百元的價格買回了一卡車的印刷紙板、油印機、油墨等印刷設備。對於張璨,這一“破爛”的意義卻非同小可。她吭哧吭哧地倒騰了兩天兩夜,才將那些寶貝運回北京。經過一番清洗、整理、油漆、上光,一下子竟賣了5萬元。這對於當時的張璨,是一筆天文數字的財富了。

不過,張璨說,她真正的第一桶金的獲取應該說是來自電腦。當時電腦在中關村還沒有品牌的概念,電腦的品牌概念應該說是他們給推出來的。

她把目光瞄準了當時正如火如荼的計算機市場。她注冊了一家電腦貿易公司,她給公司起名“達因”。達因,取自英文DYNE一詞,意即“力的最小單位”。那時的達因,當然很小、很輕,也很弱,但正因為小,才有廣大的發展空間……

而D這個字母,即有曲線又有直線,真是一個完美的結合。你可以說做人要外圓內方,也可以說人生的道路有直線也有曲線,還可以解釋世界上很多東西。

前幾年中國的電腦市場由於剛剛起步,如同一隻巨大的總也吃不飽的胃。張璨經常揣著上百萬元的支票到南方去進貨,一台電腦2萬元進,23萬元出,最多一天的銷售額就有30多萬元。

由於張璨的聰明、機敏而又踏實苦幹的風格,致使她的公司後來成了美國康柏在中國市場的總代理。到1994年,達因公司向國內客戶提供了10萬台康柏電腦。1995年,達因又進軍房地產市場。1996年,達因集團顯示器生產廠建成,每年出口達1億美元,內銷兩三億人民幣。